你知道10月13日是什么日子嗎?2024年10月13日是第35個國際減災日,主題是“賦能年輕一代、共筑韌性未來”。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簡稱“國際減災日”,是由聯合國大會1989年確立,2009年變更確定時間為每年的10月13日。其設立旨在喚起國際社會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視,推動國家和國際社會采取各種措施以減輕各種災害的影響。
煤礦災害主要發生在地下煤礦。主要有瓦斯和煤塵爆炸、突然透水、大面積冒頂、井下火災和礦塵危害等五大災害。其特點是突發性和嚴重性。災害發生時往往造成人員傷亡。露天煤礦有時也會發生滑坡、煤層自燃等災害。
中國煤科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深耕煤礦安全科技領域,聚焦水、火、瓦斯、粉塵、頂板、采空區、地災等典型及綜合災害的預警防治和相關技術裝備的創新研發,建有煤礦災害防控、煤炭智能開采與巖層控制等全國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形成了集防災致災機理、信息智能感知、風險精準預警、災害智能防控和應急高效救援等于一體的煤礦安全理論技術裝備體系,為提升煤礦安全生產水平、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貢獻煤科智慧與力量。
智能預警構筑安全屏障
中國煤科憑借在煤礦智能預警領域的深厚積淀,持續創新,引領煤礦災害防控與智能預警技術的迭代升級,提供了一系列先進技術解決方案,為煤礦行業安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構筑起堅實的智能預警防線,有效提升煤炭生產企業的災害防控能力和應急管理水平。
中國煤科常州研究院承擔的“西卓煤礦災害綜合防控關鍵技術及示范應用項目”,打破數據傳輸協議不統一、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等技術壁壘,集合和分析20多個子系統的重要數據,實現災害監測子系統間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增強了災害預防的及時性和有效性,構建了完善的煤礦災害管控體系。
礦井災害綜合防控系統
中國煤科北京華宇通過實施“李家壕煤礦智能礦山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工程”,建立基于災害預警大數據分析的智能化綜合管控平臺,融合水、火、瓦斯、頂板、沖擊地壓、人員定位、應急廣播等系統,實現多系統、多參量綜合模態化集中監測,災害量化分析,應急救援及避災路線、“三維”一張圖綜合信息管理,保障礦井的災害智能預警聯動。
精準探測 攻克水火難題
中國煤科參與了全國80%以上的煤礦重大淹井災害的應急救援和治理,為保障煤礦安全生產、重特大水害隱患排除和水災應急治理等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秉持融合發展理念,專注于提高火災靶向高效治理的精準探測水平,通過引入新技術,并與傳統技術相融合,不斷提升煤礦火災治理成功率,減災增安提效效果明顯。
中國煤科西安研究院實施的“駱駝山煤礦奧灰水防治與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揭示了奧灰地面區域治理環境下水質動態變化規律,形成了奧灰水質動態評價關鍵技術,同時開發了整套“納濾+反滲透”混合脫鹽凈化工藝和小試脫鹽裝置試驗平臺。有效保護了區域生態環境,實現了“煤水”雙資源協同開采和利用。
中國煤科科工生態承建的“白石湖露天煤礦邊坡穩定性研究與地下防控技術項目”,成功解決地下輸煤廊道長期滲水,工作幫多區涌水等問題,有效保護了輸煤系統與邊坡安全。項目構建了邊坡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精細探查、原位試驗,地下水智能調控以及理論計算相結合的技術體系,提出了廊道與采區地下水三位一體的綜合防治技術,有效控制了邊坡穩定性,使煤礦采剝和輸煤效率分別提升了20%和35%。
白石湖露天煤礦全景圖
中國煤科重慶研究院通過實施“煤礦區淺埋煤層隱蔽火源地面融合探測技術及裝備研究項目”,以擴頻激電法為基礎,結合典型煤火區表征分析,形成了“氣-溫-氡-電”復合探測技術體系,具有精度高、結果準、速度快、效率高等優點,實現煤火區的多元、高效、精細探測,為火區治理的決策實施提供了有效支撐。
超前思維 提升瓦斯治理
中國煤科樹立超前治理理念,堅持運用“四位一體”綜合治理原則,覆蓋瓦斯治理工程、頂板垮落、采空區上隅角、礦井通風等關鍵環節,通過全生命周期管理、多維立體舉措及全局統籌規劃,確保煤礦瓦斯得到有效管控,為煤礦安全生產提供了堅實可靠的支撐保障。
中國煤科重慶研究院秉持基于水力壓裂技術的大區域瓦斯超前防治理念,精準策劃實施了“麟北煤業公司順層長鉆孔分段壓裂強化抽采技術研究項目”,創新提出多維立體、全場景化的解決思路,將煤層增透與頂板弱化卸壓相結合,規劃了復合型動力災害的大區域綜合防治方案,有效提升了煤礦防災減災能力,降低了礦井作業過程中的粉塵量,減少了瓦斯排放量。通過實施“煤礦井下水力化高效增滲促抽技術項目”,首創煤礦井下超深定向長鉆孔協同分段均勻壓裂技術,成功研發出國內首個超高壓(100MPa)水力割縫成套裝置,為煤礦不同場景下煤巖動力災害防治提供了技術支持。相關成果先后在全國10?。▍^)百余對礦井推廣應用,榮獲省部級科技獎勵20余項,并入選2024年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礦山安全先進適用技術及裝備推廣目錄》及“2024新質生產力發展案例”。
煤礦全場景水力化卸壓增透工藝示意模型
智能防控 降低粉塵威脅
中國煤科依托煤礦安全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自主研發了大采高綜采塵源分區防控、快掘機載控除塵、露天煤礦卸煤控除塵等多項粉塵治理新技術、新裝備,基本構建了煤礦粉塵防控技術體系,牽頭制定了我國煤礦粉塵防治領域70%以上的國家及行業標準,大幅提升了我國煤礦粉塵防治水平,對促進綠色礦山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煤科重慶研究院承擔的“三道溝煤礦綜采工作面防塵關鍵技術及示范應用研究項目”,對粉塵治理基礎研究、綜合防塵技術裝備成套體系建設、粉塵監測及防塵設備遠程集控三方面進行科研攻關,成功開發建立大采高礦井粉塵智能防控成套技術體系,極大提升粉塵治理智能化管控水平。通過實施“西灣露天煤礦職業病危害防治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項目”,有效解決初級破碎站卸煤坑瞬間高強度產塵難控制難捕集,篩分破碎車間塵源多且散、懸浮粉塵長時間累積難治理的技術難題,將呼吸性粉塵降塵效率提升至85%以上,填補了我國相關技術領域空白。同時建立職業危害監測預警系統,有效提升了監測和維護的自動化水平。
動態監控 強化頂板管理
中國煤科始終堅持科技創新與安全生產并重的核心理念,深入煤礦生產一線實地調研,精準把握實際需求,運用先進技術手段解決頂板監測難題,從而為煤礦安全、高效開采構筑起一道堅實的屏障。
中國煤科重慶研究院通過實施“頂板動態監測系統項目”,聚焦高精度檢測、實時監測等關鍵技術進行攻關,成功研發出KJ693頂板動態監測系統,實現對綜采工作面支架壓力、巷道圍巖離層、錨桿/錨索端部載荷、頂底板及兩幫移近量的實時準確在線監測,為首采工作面積累了大量基礎數據,為后續工作面的科學布置提供了科學依據。
減沉防災 守護采空安全
中國煤科充分發揮生態治理領域科技領先優勢,突破采煤沉陷區地質災害防沉防治與土地資源集約利用融合發展等一系列技術瓶頸,努力做活“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這篇大文章,引領我國礦區土地功能提升及生態礦區建設科技進步。
中國煤科科工生態承擔的“崔莊煤礦覆巖離層注漿充填項目”,解決了采煤引起的地表建構筑物損壞、基本農田積水及地表水流失等問題,攻克了大采高、埋深淺、薄基巖、臨空區覆巖離層注漿關鍵技術,是國內離層注漿減沉類項目的一大突破,實施后地面最大沉降控制在200mm以內,下沉率減少89%。
中國煤科沈陽設計院承擔的“哈爾烏素露天煤礦采空區治理一期工程”,創新采用露天礦剝離碎石和黃土膏體作為填充材料,國內首創骨料干充工藝。通過無人機測繪和智能監測系統,實時監控采空區的空間分布與穩定性。大幅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工程成本、減少了環境影響,有效促進了固廢資源的有效利用。
中國煤科重慶設計院承擔的“南桐煤礦采空區對重慶(萬盛)內陸無水港項目安全影響論證項目”,研究了采空區地表剩余移動變形規律,對塌陷區進行了合理區域劃分,規劃了采空區上大面積工程建設實施方案。在降低采空區地質災害對工程建設影響的同時,避免了大范圍采空區治理導致的大量資源消耗、環境破壞和資金浪費,對助力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科技賦能 筑牢地災防線
中國煤科針對我國地質災害點多面廣、災害頻發、預警困難等實際問題,發揮集團專優勢,全面創新引領。堅持評估先行,通過多源融合探測、空天地井全空間監測預警,精準施策、靶向治理,助力災后重建,為礦山地災全鏈條防治提供堅實保障支撐。
中國煤科重慶研究院承擔的“貴州六盤水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預警項目”,構建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平臺,實時在線監測各點災害體變化趨勢,分析潛在風險,提前發出災變預警信息,減少地災損失,為人員疏散和應急響應爭取寶貴時間,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中國煤科沈陽研究院實施的“撫順東露天礦南幫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利用東露天礦南幫區域內的現有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試驗成果,深入研究南幫邊坡潛在滑坡模式和破壞機理,提出綜合治理措施和邊坡監測方案,確定綜合防治技術和最終開采境界。在保證南幫邊坡安全的基礎上,提前回收壓煤,有效實現“治理與開采”協同開展。
中國煤科西安研究院承擔的積石山“災后恢復重建深地震反射探測和淺層地震勘探項目”,創新觀測系統,精準獲取地震災區發震構造的平面位置、走向、性質、錯斷層位、深部特征及深淺耦合關系,為積石山震后重建選址工作提供了重要決策依據。目前,西安研究院已累計完成18個省(區、市)近200個項目,為城市建設規劃、建設工程抗震設防、防災減災規劃制定等提供了科學依據,為國家防震減災和災后重建提供了有力保障支撐。
中國煤科北京中煤實施的“地面長距離鉆孔超前探查治理復雜地層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項目”,采用長距離精準定向、水平孔高效鉆進、高壓分段注漿等關鍵技術,進一步完善了地面定向鉆孔超前預治理體系,保證了巷道順利通過斷層,有效解決斷層的精準探查及片幫冒頂、透水等難題,為煤礦安全施工和快速掘進提供了堅強保障。
中國煤科煤科院在巴彥高勒煤礦成功實施“防沖卸壓工程施工項目”,研發了鉆屑法智能檢測系統、頂板爆破機械化裝藥設備、定向水力壓裂設備等適應現場應用的專業技術裝備,構建了符合礦方生產特點的施工工藝模式,實現了動態設計、施工及采掘動態優化,為提升我國煤礦沖擊地壓災害治理水平注入強勁動力。
下一步,中國煤科將立足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和安全支撐“三個作用”,堅定履行央企職責使命,加快構建頂層設計牽引、重大任務帶動、基礎能力支撐的科技創新體系,強化國家礦山安全科技力量建設,推動煤炭行業安全、高效、綠色、智能發展,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