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可
“營改增”試點率先在上海的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開展試點以來,各地公布的數據均顯示,“營改增”對大部分企業的減負作用顯著。但是“營改增”過程中,有部分行業的企業也面臨稅負不減反增的陣痛,這使得“營改增”的積極作用并沒有得到市場的完全認可。
筆者以為,在“營改增”試點過程中所暴露出的階段性問題,比如個別行業稅負上升的現象,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政策的完善逐漸緩解。要有信心、有勇氣堅持改革。
筆者認為,個別企業在“營改增”試點過程中出現稅負上升,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部分是因為企業還不適應新稅制要求,部分是因為“營改增”尚未全覆蓋,增值稅抵扣鏈條還不健全,部分是因為企業增值水平較高。既不能以偏概全否定“營改增”改革的必要性,企業也不能忽視“營改增”改革帶來的紅利,應主動調整經營模式,適應新稅制。
相關企業出現因“營改增”喜憂參半的現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企業對“營改增”存在認識誤區,即認為“營改增”是一次全部徹底的減稅改革,所有行業和企業稅負都會下降。其實,從改革的初衷來看,“營改增”是在發揮稅收對產業結構的調節作用,促進產業之間稅負更加公平合理,從而避免重復征稅問題,并不全是減稅改革,也并非涉及的行業或企業稅負都會下降。
雖然對稅負問題更為關注,企業對改革即將帶來的深層次利好更為看重。騰訊公司財經部門高級稅務經理孫涌濤表示,企業對稅負主要有兩種理解,一種是稅負變化本身,一種是對企業利潤表的影響,后者才是本質的,也是企業應研究和關注的焦點,應觀注長遠的效果。
筆者認為,在“營改增”改革的大潮中,每個行業都在“陣痛”與“重生”之中體驗快樂。要想真正釋放“營改增”改革的紅利,企業就必須學會在新游戲規則下生存,將新稅制與企業實際業務結合起來,主動適應稅制改變企業經營模式,促進社會分工協作,從而提高市場效率和生產力發展水平,這才能真正體現了“營改增”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