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通社
A股游戲公司吉比特,在經歷股價連跌后,今天終于收獲一個漲停板。
10月29日上午,廈門吉比特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吉比特”,603444.SH)股價高開,盤中迅速觸及漲停,報503.95元/股,總市值363.05億元,較前一交易日增加33億元。
截至下午A股收盤,該股未打開漲停,封單資金1.43億元,占其流通市值0.39%。
自被譽為A股“游戲茅”以來,這家公司每逢高分紅動作都能引發資金關注。
昨日盤后,公司披露2025年三季度財報并宣布派發每10股現金紅利60元(含稅),總額約4.31億元(含稅),成為引爆股價的直接催化劑。
01
分紅頻密、業績翻倍
吉比特成立于2004年3月,總部位于廈門,創始人是1977年5月出生于深圳的前中興通訊軟件工程師盧竑巖。
從財報來看,吉比特在今年第三季度業績明顯加速。公司當季實現營收19.68億元,同比增長129.19%;歸母凈利潤5.69億元,同比增長307.70%。
前三季度累計營收44.86億元,同比增長59.17%;歸母凈利潤12.14億元,同比增長84.66%。
管理層表示,《杖劍傳說》《問劍長生》《道友來挖寶》等多款今年新上線的游戲在國內外市場表現亮眼,是帶動業績大幅增長的核心動力。
從游戲流水數據來看,2025年前三季度,《杖劍傳說(大陸版)》貢獻流水11.66億元,《杖劍傳說(境外版)》4.78億元,《問劍長生(大陸版)》7.13億元,《道友來挖寶》3.16億元;而老牌游戲《問道手游》流水14.99億元,同比下降7.02%。
可見,吉比特的產品矩陣已逐步完成從老牌端游向新手游的結構性遷移。
公司同期境外營收達5.88億元,同比增長59.46%,表明其海外拓展初見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吉比特股價與分紅公告的關聯極為緊密。
8月19日公司公布半年度報告和半年度分紅方案后次日即漲停,此次三季度分紅方案公布后再度復制行情。
半年度分紅方案顯示,公司擬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66元(含稅),涉資約4.74億元,占上半年凈利潤的73.46%。
疊加三季度分紅方案,公司2025年全年累計分紅預計已超9億元,占前三季度凈利潤的74.47%。這一高比例分紅,使其在A股游戲公司中獨樹一幟。
作為國內首家非借殼登陸A股主板的游戲企業,吉比特自2017年1月上市以來已累計分紅13次,總額約64.89億元。
此次三季度派息將成為公司第14次分紅,使累計現金分紅總額高達69.20億元。
公司毛利率此前常年超過90%,加之跟貴州茅臺一樣秉持高分紅策略,吉比特獲封“游戲茅”。
2017年3月,吉比特股價盤中一度超越貴州茅臺,成為當時的A股“股王”。
02
9月份副董事長6次減持
三季報顯示,截至2025年9月30日,董事長盧竑巖持股29.72%,副董事長陳拓琳持股11.22%。
今年三季度,新股東魏巍首次進入吉比特前十大股東名單,持股2.5%。市場普遍認為,此人應該是活躍于A股市場的知名牛散、頂級游資“章盟主”的浙江老鄉魏巍。
老股東李培英與黃志輝分別持股1.87%和1.43%,二人早在2011年6月便以約234萬元和429萬元的成本入股吉比特,如今賬面收益與分紅回報均已成倍增長。
據悉,黃志輝曾是吉比特副總經理,為公司核心技術人員,但早已于2014 年8月因個人原因離職。
若按9月底披露的持股比例計算,盧竑巖將通過三季度分紅方案獲得約1.28億元現金,陳拓琳約4836萬元,魏巍可獲約1078萬元,李培英和黃志輝則分別獲806萬元與616萬元。
對于當年以數百萬元投入的個人投資者而言,入股吉比特堪稱最成功的長期投資案例之一。
不過,公司高管近期的減持行為也引起投資者注意。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9月份,陳拓琳累計減持6次,套現8610.89萬元;公司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梁麗莉兩次減持,合計套現191.27萬元。
從股價表現看,吉比特今年走勢劇烈。9月25日盤中創出668元的52周高點后次日即跌停,隨后連續11個交易日下跌,收盤價最低回調至10月20日的449.9元。
期間,吉比特于10月14日盤后發布2025年前三季度業績預增公告,稱經財務部門初步測算,預計記錄期凈利潤同比增長57%到86%
盡管如此,10月15日上午吉比特盤中跌停,收盤時仍下跌7.07%,報471.51元/股。
直至10月21日,吉比特終于結束連跌,然后股價持續震蕩,昨日收盤報458.14元/股。
而此次分紅刺激下的漲停,也使公司股價再度回到500元上方。
機構方面,今日開源證券發布報告,給予吉比特“買入”評級,預計公司2025年凈利潤為16.32億元。
同時,中金公司給予吉比特“跑贏行業”評級,目標價不超過677元,預計其2025年凈利潤達16.46億元。
03
結語
分紅能讓股東短暫歡喜,卻無法為公司帶來永恒的安全感。
吉比特走到今天,從端游《問道》到手游《杖劍傳說》,靠的是一次次押注內容與用戶的長期陪伴。
如今,資本追捧的光環重新籠罩,公司仍需回答同一個問題:在快速變化的游戲世界里,它還能靠什么講出下一個故事?
真正的競爭力,從來不是股價的曲線,而是作品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