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場6.2萬人涌入、全網視頻播放量超370億的“蘇超”爆火,到“贛超”“湘超”“川超”等“省超”賽事席卷全國,賽事經濟成為激活文商旅體融合的新風口。近日,廣東印發《“粵享暖冬樂游廣東”消費季活動總體方案》,打出“全運+精品賽事”組合拳,將“粵超”“省港杯”等區域賽事與大灣區高水平職業賽事、群眾體育活動串聯。熱潮之下,“省超”賽事復制容易,但如何從“流量熱點”轉化為“長期動能”,才是各地面臨的新考題。
“省超”賽事全域布局
近日,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粵享暖冬樂游廣東”消費季活動總體方案》,打出“全運+精品賽事”組合拳,將“粵超”足球賽、“省港杯”足球賽等區域賽事,與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職業賽事、群眾體育活動緊密串聯。這一創新舉措,為地方賽事IP的可持續運營探路,標志著“省超”賽事邁向全域布局新階段。
此前,“蘇超”憑借單場6.2萬人次觀眾、短視頻平臺超370億次播放量的現象級表現,改寫大眾對區域體育賽事的認知,激活各地辦賽熱情。隨后,十余個省份的“超”級賽事相繼落地,從東南沿海到西南腹地,以行政區劃為單位的賽事IP矩陣迅速成型,賽事經濟成為激活文商旅體融合的新風口。
這股熱潮的成功密碼在于“IP+文商旅體融合”模式。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投資部副主任袁帥稱,該模式精準把握多元需求契合點:賽事吸引大量觀眾,滿足體育競技觀賞需求;與文旅、商業深度融合,將賽事流量轉化為文旅消費和商業機會,實現多方共贏。新聞時評人高承遠認為,“村超”“蘇超”“粵超”用低門檻賽事做“流量鉤子”,把在地文化、商業空間、二次消費打包成“沉浸動線”,形成“輕資產、重生態”的杠桿效應。傳統文旅是“賣景點”,這是“賣氣氛”:觀眾不是為看90分鐘球,而是為參與一場幾天幾夜的“大派對”。“這種賽事經濟的優勢也很明顯:即時變現半徑范圍擴大,一張票背后連帶住宿、夜宵、特產、直播打賞。政府只需投一塊球場,市場會自動把周邊民宿、奶茶、手信、網約車全卷進來,形成‘輕資產、重生態’的杠桿效應。”
復制后如何續航
熱潮之下,容易復制的“省超”賽事如何從“流量熱點”轉化為“長期動能”,也就成為業界討論的新課題。
浙大城市學院副教授林先平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地方復制“省超”賽事模式時易陷入三大誤區。其一,賽事同質化嚴重,缺乏對自身特色挖掘,導致內容趨同,觀眾和參與者審美疲勞;其二,過度依賴流量與IP炒作,忽視賽事內涵打磨,競技水平低、現場體驗差,難以長期吸引關注;其三,缺乏系統性商業模式規劃,僅著眼于短期拉贊助、賣門票,無明確長期目標客群定位、產品服務設計及產業鏈開發規劃,熱度退去后難以為繼。
袁帥提醒,借助地方賽事IP將“新場景”轉化為持續經濟增量,需避開四大陷阱。一是避免過度商業化,忽視賽事質量和文化內涵,導致觀眾流失;二是防止同質化競爭,缺乏特色的賽事無法持續吸引關注;三是不能忽視基礎設施建設;四是避免追求一時熱度而忽視長期規劃和品牌建設。
高承遠則指出,很多地方誤解賽事經濟核心邏輯,舉辦“超”級賽事時需警惕三個問題:賽后拆臺,切斷場景持續運營可能;只給補貼不給產權,導致賽事IP淪為“公益性質”短期活動;數據不歸集,缺乏統一管理,難以形成可復制經驗。
解鎖長效運營
面對“復制容易續航難”的現實挑戰,受訪專家學者普遍認為,地方賽事要實現從“流量熱點”到“長期動能”的轉化,需從制度保障、文化賦能、產業鏈整合等維度發力,構建長效運營機制。
高承遠認為,制度是賽事續航的關鍵。他建議賽前明確政府、運營公司、群眾三方權責,簽訂協議規范運營、數據統計與沉淀;賽后保留“半永久”場地設施,改造為婚禮草坪、夜校球場等實現常態化利用。IP確權刻不容緩,省足協應盡快完成全品類商標注冊,通過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實現授權變現,形成政府一次投入、長期分紅的良性循環。袁帥補充,需搭建政企民協同機制,鼓勵群眾以資源入股分紅,激發參與熱情。
林先平則表示,文化是賽事的核心競爭力。可系統挖掘提煉地域文化,組織專家團隊普查歷史典故、非遺技藝等文化資源,建立數據庫,篩選優質文化符號培育為文化IP。構建沉浸式文化體驗場景,在賽事關鍵節點嵌入非遺工坊、民俗表演等文化業態。創新傳播文化,借助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打造賽事虛擬平臺,開發數字藏品、文創產品等,促進線上線下文化傳播與流量轉化。
全球著名咨詢公司商品戰略顧問總監潘俊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從“一時火”走向“長期熱”的落地路徑可從三方面著手。首先,建立省級體育產業基金,專項支持社會資本參與賽事IP孵化與轉播權開發;其次,打通體育+文旅+零售的“賽事經濟帶”,推動地方品牌贊助和消費券聯動;最后,發展數字轉播、虛擬觀賽與衍生品電商,形成多層次盈利模式。“唯有讓賽事成為地方經濟的‘自循環系統’,才能真正‘長期熱’。”
北京商報記者 張茜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