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 (周銀祥)去年以來,我市多地相繼舉行了電視問政、網絡問政、機關問政、廣場問政,對一些職能部門和窗口單位進行“大考”,有些地方在問政時還現場播放了大量暗訪“回馬槍”短片。真槍實彈動真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這種做法拓寬了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新渠道、人民群眾表達利益訴求的新途徑、促進民生問題解決的新載體和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新陣地,將真正實現群眾“問需于政府”和政府“問計于公眾”的有機統一。
問政這種形式剛剛出現時,被問的官員都有一種初上考場的心態,都擔心“考試”不及格會影響前程,生怕說錯了一句話、答錯了一道題,對每個問題都字斟句酌,承諾解決時用心思考,事后也會想方設法解決問題。但時間一長,有些官員的心態悄然發生了變化,回答問題時往往虛晃一槍,承諾解決時信誓旦旦,但往往是“過后不思量”了,問政過后就萬事大吉了,把問政當成一種表演,戲過臺拆,承諾的事項煙消云散,不了了之,問政時熱熱鬧鬧,兌現時拖拖拉拉,讓群眾的期待成了泡影,這種“走過場”的問政不但起不到溝通作用,還嚴重損害黨和政府的公信力,這樣的走形式問政還不如不問政。
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說明有些官員缺少誠信意識,缺少執政為民的理念,只想當時過關,沒想真正解決問題。另一方面,也說明很多地方重“問政”,輕問責。把問政當成遮人耳目的戲法,圖看點熱點,圖吸引人們的眼球,給自己加分加政績。事實上,如果只布置不檢查,只問政不問責,就很少有人會認真去落實。因此,官員們被問詢時往往信誓旦旦,表態積極,但心中根本沒把自己的承諾當回事,問題自然依舊存在。
可見,問政必須建立嚴格的督辦跟蹤機制,言必行,行必果,既問政又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