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的當日,我正在參加公安部文聯關于電視劇《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的籌拍會,該劇是根據我的同名作品改編的。當時,與會者對這部電視劇的市場價值表示了擔憂,或曰:共產黨改造國民黨戰犯這樣的題材過于嚴肅,且不方便過度虛構,因而缺乏離奇的故事;或曰:人物活動的場景是冷冰冰的鐵窗,連囚服也是黑黢黢的,沒有色彩,更沒有女人,因而缺乏浪漫的情節……既不能吊人胃口,也不能奪人眼球,連我這個作者也覺得一籌莫展,無話可說。
就在這個時候,我們聽到了習近平總書記說:“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當市場的奴隸”。對于我們而言,這段話正中了當前文藝工作的要害,說出了我們的心聲,解除了我們懸而未決的后顧之憂。我的寫作經歷告訴我,文學雖然是個性化的創造勞動,但并不是以創造個人名利為目的的事業,在國家人文和民族精神的層面,單純的個人主義無法建構起碼的意義空間和價值體系。而習總書記的講話,正是根據中華民族深遠的人文傳統、精神靈魂,放眼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高瞻遠矚地提出了順應時代的文藝思想與文藝理論,呼喚著每一個作家或藝術家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擔當。
曾幾何時,文學藝術突然變了味道,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作品變成了商品,于是抄襲模仿、千篇一律、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要么票房比拼,要么稿費排行,全然不顧及文藝的精神標準與價值圭臬,作品的低庸與媚俗、內容的空洞與空虛,連同“小資”趣味的泛濫、“土豪”情緒的擴張,都對文藝作品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時至今日,關于文學藝術的終極去向,終于有了一個至關重要的結論。習總書記的講話,無疑是向文藝界發出的嶄新的號召,為人民擔當,為時代放歌,為民族鑄魂,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文藝工作的重視與關懷。講話精辟闡述了文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旗幟鮮明、立意高遠、思想深刻、振聾發聵,為文藝工作點亮了一座燈塔,是新時期文藝工作新的價值航標。
有了這樣的價值航標,翌日繼續進行的電視劇籌拍會便有了行駛航道。與會者的想法得到了統一,發言時無不充滿著堅守責任與使命的信心和勇氣。或曰:習總書記提出要為時代提供“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而我們這部電視劇的題材,非常符合反映時代精神的主題;或曰:習總書記希望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這就對我們的服務宗旨提出了要求,正如同習總書記所說,“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因此,只有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以充分表達人民的愿望訴求為己任,文藝才可能真正滿足人民的審美趣味,進而擁有市場,既能獲得很好的社會效益,又能獲得很好的經濟效益。
主持籌拍會的公安部工作人員是一位資深的老警察,基于對社會的了解、對生活的認識,他說,我們面對的現實,一方面是當代中國人正以前所未有的勇氣和魄力,創造著人類歷史上令人驚嘆的成就與業績;另一方面,我們面對的現實也充滿著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甚至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腐敗、墮落與丑惡。但是,不管怎樣,文藝都不應當僅僅只局限于戴著有色眼鏡,只盯著現實中負面的甚至罪惡的一面,缺少信仰,缺少關懷,這樣的文藝是令人沮喪的,我們需要的是以高遠的理想,用生命的熱情與道德的力量去擁抱和照耀現實,這樣的作品才是令人振奮、催人向上的。最后,他用這樣四個字對籌拍會進行了總結,那就是:勇往直前。
我突然想到1942年發生在黃土高坡的一幕。正當文藝工作者對事業、對前途產生疑惑的時候,毛澤東站在窯洞門口,發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如同一場及時雨,澆灌著與會者開始龜裂的心田。72年后,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又如同一場及時雨,潤浸著作家藝術家的心靈,激昂著我們重新點燃的斗志。尤其讓我感佩的是,習總書記將自己廣博的文學知識與文化識見融入真實的情感之中,繼而對文藝事業的發展寄予了誠摯的期盼,“應該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愛迪生說過,人在自然中更容易感知上帝。我想說,人在現實里感知的不僅是上帝,更是愛和希望,亦即心靈的蘇醒,情感的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