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和徐遲先生對一名普通的作家的影響同樣是深遠而巨大的,這種深遠和巨大有時無法想像,因為大家都知道,人的基因是父母遺傳給予我們的。我們的生命基因無法改變,但徐遲先生和他的《歌德巴赫猜想》則改變了無數人的人生基因和人生的事業基因……
一個改變了無數人文學基因的人,這是我對徐遲先生的評價。在說到我們報告文學與當代中國的關系和影響時,我這樣說:
中國的今天,是一個偉大而精彩的,能讓文學彰顯五彩繽紛的時代,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人民、我們的社會變革,給予了報告文學格外恩賜,幾乎每一片土地、每一項事業、每一個變化中的社會的人和人的活動,都是報告文學創作的豐韻素材,我們沒有理由放棄和自我貶低報告文學文體的價值和它早已被主流社會所廣泛認可的客觀。事實上,還沒有哪一種文體在記錄、表現和宣揚改革開放的中國的貢獻上,可以同報告文學相比。這一點毫無疑問。有人說,今天的報告文學面臨死亡和邊緣,也有人說,它將被非虛構寫作所代替。我在這里明確而準確地告訴大家:在中國,在只要繼續沿著社會主義特色的道路繼續前行的中國,報告文學不僅不可能邊緣和死亡,相反,它比任何一種文體更具有生命力、更放射光芒,更有市場和讀者,更被主流意識所認可。。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在前幾年每年所進行的年度出版與閱讀調查中一次次的告訴我們:喜歡和熱愛紀實類作品的讀者,遠遠超過虛構類的讀者人數;在座朋友們應當知道,中國的主流媒體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曾經在頭版發表報告文學作品的只有兩次,一次是五十年代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和1978年的徐遲的《歌德巴赫猜想》。但在今天,我們的人民日報,一年就要發表至少20篇報告文學。尤其是光明日報,十八大以來的一年多時間里,在頭版、甚至頭版頭條先后發表了4篇報告文學,其中有我的兩篇,另有一篇是李春雷的、還有一篇是年輕作者王國平的。事實上,光明日報在十年前的2004年7月26日就在頭版和二版也發表過我的另一篇名為《永遠的紅樹林》的報告文學。11年前的非典期間,上海的文匯報也曾有過非同尋常的壯舉,連續用8個整版發表了我的《北京保衛戰》的報告文學。近兩屆的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每一次都有超過三分之二的獲獎圖書是報告文學作品,更可喜的是在上一屆的五個一工程獎獲獎的十幾部電影中有三分之一的電影是根據報告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這些事實都很好地說明了報告文學不僅沒有死亡和邊緣,而且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關于“非虛構”文學的問題,我這樣說:
近些年,總有一些人在說非虛構寫作將替代報告文學。在我看來,作為豐富和充實報告文學創作的一個寫作現象,我們對非虛構寫作將給予更多的關注、支持和包容。但,這里有一個學術概念必須加予澄清:所謂的非虛構,其實最早在國外提出的并不是我們今天一些人所理解的非虛構概念,它最早是由法國著名小說家左拉先生針對當時的小說家們所倡導的新自由主義寫作而提出的一個創作觀點。作為當時法國小說界的領軍人物,左拉實在無法接受那種坐在家里、遠離生活的同行們的胡編亂造,左拉因此提出小說創作必須盡可能地接近生活本真。為此,他自己身體力行,為寫一部鐵路工人生活的小說而不惜用十幾天時間親自趴在火車上去細致的觀察鐵路上的生活,從而形成了他后來被人稱之為的“非虛構”寫作風格。這就是國外流傳已久的非虛構寫作的真正起源。近幾年來,以美國一批新聞記者為代表的寫作者所引領的新聞自由式寫作,在西方世界較為流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前幾年翻譯到中國的那本《開始寫吧!非虛構文學創作》。這本書里的作者所倡導的非虛構寫作,則是面向那些從新聞轉向文學、從沒有任何寫作經驗的初學者向成熟作家轉型的人而提供的一本具有一定探索意義的書。這種寫作,自由度大、不像小說可以全虛構,也不用像傳統報告文學那樣必須對真人真事要求之嚴格,自由和隨意、尤其注重倡導作者的自我感受與表達,因此受到一部分因在小說創作中不能很好地藝術虛構、作品越來越沒人看而帶來巨大苦惱的小說家們的歡迎;同樣,這種非虛構寫作也受到了一部分因從事傳統報告文學創作那種必須遵循對真人真事不能有半點虛假的文體要求而禁錮的寫實體作家的歡迎,因為這種新的非虛構寫作時而可以寫到五百年、三千前的事,也時而又可以將一個白宮的真實事件搬進文中,時而又可以將自己內心完全虛設的故事放入其中,這就是非左拉時代的今天西方國家的非虛構寫作。中國是個文明大國,包容和吸納他人的優秀文明成果和文學經驗,一直是我們的明確態度。對西方人的非虛構寫作的那種靈活、自由和開放式的態度,我們從來不拒絕。然而,中國有中國的傳統與習慣,中國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由瞿秋白、夏衍和新中國成立之后的魏巍、包括巴金、丁玲等尤其是徐遲先生為代表的老一代作家們,他們繼承司馬遷《史記》這種優秀紀實作品的創作經驗和中國人對歷史真實的那種毫不留情的嚴謹治學態度,同時又吸收和發揚了世界現代報告文學奠基人基希先生的報告文學文體創作特點,形成了中國自己的報告文學。這就是:嚴格按照時代性、新聞性、現實性、批判性和文學性融為一體的早已被廣大讀者所接受和喜愛的一個充滿生機活力,并有自己獨立文體要求的文學種類。今天的中國,整個社會都呈現在開放和進步之中,我們的報告文學文體,也在接受和吸納所有新鮮的空氣,包括非虛構在內的諸如個人化寫作、心靈史敘述、口述回憶錄、傳記創作、紀實體散文等等寫實體作品,以及它們的新寫作經驗,都將為豐富和發展報告文學文體提供了有益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