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正確處理古今中外的關系
準確、完整地理解中國精神,弘揚中國精神,必須處理好古與今、中與外各種文化資源的關系。
弘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的中國精神,必須處理好繼承傳統與創新發展的關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這就意味著,中國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弘揚中國精神,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在文藝領域,我們現存的問題是,有的輕視傳統,肆意褻瀆經典;有的歪曲傳統,刻意挖掘傳統文化中落后的、陰暗的東西。這些年,傳統文化經典再度風行。這本是好事,值得提倡。但有些人卻只把這些文化經典當作賺錢牟利的工具,任意涂抹,肆意消費。一些翻拍的影視作品、動漫作品,將四大名著中的人物重新演繹,甚至杜撰出孫悟空與白骨精眉目傳情的橋段。還有少數人將一些具有文化符號意義的古代人物翻撿出來調侃、嘲弄,什么“包公很忙”、“李清照是酒鬼”、“岳飛不識時務”等等。凡此種種,都是對傳統文化的褻瀆。另外一種趨向,是熱衷于傳統文化的糟粕部分。尤其是一些影視劇,動輒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窮奢極欲、放蕩濫情被津津樂道。一些后宮題材劇,更是將爾虞我詐、爭風吃醋、心狠手辣當作重要看點推向極端。毋庸諱言,幾千年的中國歷史留給我們的,必然有精華,有糟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要繼承和弘揚其中的優秀部分,而不是那些陋習、糟粕。
我們需要正確處理的另外一種關系,是中外兩種文化資源的關系。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也有清晰闡述:“我們社會主義文藝要繁榮發展起來,必須認真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藝。”但他同時指出,“只有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我國文藝才能更好發展繁榮起來。”
的確,文藝的繁榮發展,必須秉持開放姿態。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優長、特點,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包容、交流互鑒、彼此砥礪、相互促進,是文明共同進步的強大動力。新時期以來,中國的文學藝術能夠有今天這樣繁榮的氣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文化領域的對外開放,包括西方在內的其他國家和民族文藝作品、文藝理論的引介,拓寬了中國文藝家的思路和視野,對中國文藝發展功不可沒。但是需要注意,對一切外來文化,只能是“學習借鑒”,而不能簡單移植和取代本國文化。
當下的文藝界,一些人唯西方文藝是從,將中西兩種文藝傳統、文藝經驗歸結為落后與先進的關系,總以為西方的東西才高明、才進步。于是我們看到,在一些作家、藝術家那里,對西方的生硬移植和照搬照抄蔚為時尚,在小說創作中,將西方小說的手法和技巧套進中國的故事框架中。在電影創作中也存在這種現象,鏡頭尚未開啟,先做一番功課,研究研究外國人喜歡什么風格,外國導演如何拍攝,然后依法炮制。生搬硬套的后果,不是創作水準的提高,而是催生了一批非中非西、不倫不類的文藝怪胎。這種現象早已被社會各界所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