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價是房價的3倍!在這個老地王靠鄰居新地王解套的市場中,上市公司、國企、央企成為高溢價的推手。六月的前三天,一、二線城市就已經涌現12宗溢價率超過50%的高溢價地,其中北京、上海、杭州、廈門等熱點地區,也有郊區地塊拍出高價。
另據中原地產研究部統計數據顯示,超過50%的高溢價地都被國企摘得。
對此,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認為,去年下半年以來,房企融資成本大幅降低,國企、央企和評級較高的上市房企發債規模很大,動輒數十億元,上百億元規模,加之銷售業績回暖,這為其搶地提供了資金支持。
國企高價搶地
6月3日,廈門翔安區捧出新晉單價地王。而當日下午,首開金茂聯合體以60多億元拿下杭州市拱墅區宅地,刷新拱墅區樓面價。而這已經是三天來出現在一、二線城市的第七宗地王。
6月1日,上海寶山顧村拍出了總價58.5億元,溢價率300%、地價3.7萬元/平方米的土地,溢價超過了前期由保利溢價296%摘取的浦東新區周浦鎮西社區PDP0-1001單元A-03-11地塊,刷新今年上海土地市場溢價率紀錄;6月2日,深圳龍華上塘地塊出讓,5.6萬元/平方米的地價接近甚至超過了周邊在售項目房價。而北京當日近郊海淀北乃至遠郊區順義、延慶的三塊土地,樓面地價超過3萬元/平方米。
拿下上海顧村的信達地產,其是財政部直屬信達資產的子公司。而新晉深圳總價地王的奪得者電建聯合體同樣也屬央企聯合體,其中中國電建直屬國資委,方榮地產則是中國金茂子公司,中國金茂的第一大股東是中化集團,也是國資委直管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一半以上的地王是被國企摘得,八成以上高溢價地是被上市公司摘得。
據中原地產研究部統計數據顯示,今年截至5月31日,全國土地市場合計有105宗高總價地塊,其中有52宗地被國企獲得,合計成交金額為1785.8億元,占比為54%左右。
另外,在這105宗高溢價地塊里,上市公司比例明顯占絕對多數,89宗為上市公司獲得,合計金額為2760億元,占比為84%。
對此,張宏偉認為,從資本市場來看,去年下半年以來,房企融資成本大幅降低,以在資本市場發債為例,融資成本普遍降低至5%-6%,并且規模較大,品牌房企幾十億元的發債規模很常見,200億元公司債審批也被通過。此外,去年下半年至今,房企銷售業績不錯,資金面并不存在太大的壓力。有資金支持的背后,三、四線城市存量過高,無法布局,一、二線城市當然會成為必爭之地。
國字頭企業謀“地王局”
事實上,從城市布局戰略來看,品牌房企布局戰略變化明顯。2013年以來,品牌房企積極搶灘一、二線城市優質地塊,優勢資源開始向品牌房企集中,進一步推升一線城市的投資價值,也催生了一、二線城市土地市場“地王”頻現的現象。
此外,張宏偉認為,外來開發商不惜一切代價(包括以聯合體形式)挺進市場基本面較好的一線城市、部分二線城市,以期短期內謀求上位,通過布局一、二線核心城市輻射帶動周邊整個區域市場開發,實現區域深耕或全國化布局,導致高溢價地頻現。
然而,更重要的是,一半以上的高溢價地是央企、國企制造的。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更大的“地王局”。
張宏偉直言,對于央企、國企來講,不惜成本拿“地王”,擴充在一線城市、核心二線城市的土地儲備,可以增加公司的估值,其考慮的出發點并不完全是按照成本和收益的常規測算,其背后更大的局是謀求自己在企業整合與重組過程中增加“話語權”。
比如,近期保利地產、招商、葛洲壩等多個央企拿地均較為激進,拿“地王”是常態化的,甚至出現了“面粉貴過面包”的難以理解的拿地結果。確實,如果按照成本和收益的常規測算,這些地塊短期內難以入市,短期內也不可能盈利。但是,從央企地產整合的角度來看,如果沒有充裕的土地儲備,并且從企業估值的角度來看處于“弱勢”,極有可能會被其他央企合并。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