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8月1日的金陵晚報上,本報刊登的《“掛靠”資格證年入數萬還能交社保》的稿件引來了不少考證族的關注,近日有市民致電本報稱,其實很多考證族也是相當無奈,考證并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工作需要。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在南京開展的職業資格考試有近50項,其中90%以上考證者都是在職人員。
考證成本不低作用不大
市民陳小姐在一家企業做人力資源工作,說到考證她也有一些苦水想倒,“我看報紙上說別人考證還能賺錢,我們考的證書可賺不了錢,要耗費精力,還沒啥作用。”
原來陳小姐在兩年前,參加過培訓,拿到了勞動關系協調師的證書,不過自從通過了考試,這張證書再也沒有用到過。后來看到不少同事都去考了人力資源管理師的證書,她也去考了一份。不過這張證書也只是躺在家里的抽屜里,再也沒有用過。她說,“這些證書小企業不一定認可,大公司人家都認國際證書了,考到手的證書更像是雞肋。”
陳小姐告訴記者,“現在的證書,種類繁多,但是很有用的,真的很少。能賺錢的更是鳳毛麟角,考的人特別多,通過率特別低,培訓費用特別高,還很費精力。”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不少企業職工都有與陳小姐類似的經歷,劉先生在一家國企工作,他考到了計算機工程師證書和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項目經理資質證。后者的培訓費用就花了6000元,不過考到手之后,他感到用處不大,好在掛靠出去還能掙點錢,不然就“虧大了”。
亟須提高證書含金量
今年8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取消和調整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決定取消11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包括房地產經紀人、注冊稅務師、質量專業技術人員、土地登記代理人、礦業權評估師、國際商務專業人員、注冊資產評估師、企業法律顧問、建筑業企業項目經理、水利工程質量與安全監督員、品牌管理師。
南京目前開展的近50項職業資格考試包括:投資項目管理師、注冊咨詢工程師、招標師、注冊城市規劃師、執業藥師、價格鑒證師等。
在采訪中,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原本是為了提高職業水平,提升職業能力,但在實際操作中,逐漸成為類似于審批的職權,形成了部門、行業和協會尋租的利益鏈條。有的職業資格只要參加培訓交錢,就可以順利獲得證書。”
該人士指出,加強證書質量管理、提高證書含金量,必須對職業資格認定的各個環節進行規范管理。(肖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