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
暗處奇襲以少勝多
從1943年開始,地道戰進入一個新階段。在冀中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漸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村連村的地道網,不僅能藏能躲,還實現了地道與地道、地道與村落、村落與村落的聯防作戰。
當時,24團分散在各村地道中,戰斗時集中,打完又散開,讓日軍摸不著行蹤。劉居仁說,一次要向團長匯報,“換了三次接頭地點,最后在一個水井地道里找到他。”
日軍在當時的報告中稱:“部隊在行動中經常受到來自住房窗口、墻上、丘陵樹林中的突然射擊。偶而發現敵人,緊追過去,卻無影無蹤……總像是在和鼴鼠作戰,曠費時日,真想舉手服輸。”
日軍采用放火、放水、放毒等辦法對抗地道戰。1942年在定南縣北疃村,日軍向地道入口充放窒息瓦斯,隱藏在地道的800多村民全部遇害。
抗日軍民總結“血的教訓”,在洞口修筑陷阱、埋設地雷、插上尖刀;還在洞內設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門,敵人放水時將水引入地下井,敵人放毒時直接將通道堵死,從另外出口逃生。
這樣,地道便成了進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堡壘。1943年起,在游擊隊的配合下,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戰遍地開花,正定、北侯、饒陽等地均出現以少勝多的戰例。
李恒彪經過這幾年戰斗的磨練,也成長為一名村民兵連骨干。他腦子快、身手靈,經常“貓”在暗處等敵人進入射擊范圍,一打一個準。
1945年春,日偽軍調集2000兵力,進犯冉莊。日偽軍進村后,見四處空無一人,東沖西撞,盲目射擊。此時,李恒彪與戰友正躲在學校東門的工事里,從射擊孔觀察敵情。見敵人到了,李恒彪突然猛拉地雷繩索。“轟”的巨響后,李恒彪和戰友們迅速分頭繞到敵后的槍眼射擊。
經過6個小時激戰,冉莊民兵以輕傷1人的代價斃傷日偽軍3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