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3月10日文章,原題:中國人過年方式在改變被稱為“世界最大民族大移動”的中國春節長假已經結束。在中國國內消費增長乏力的同時,赴境外旅游人數首次超過國內游客人數(不含回鄉探親和省內旅游)。春節期間的電影票房收入也創下了歷史新高。一方面,返鄉時向親朋好友饋贈禮品等傳統過節方式正迅速發生改變。
歡迎來到夏天的南極!攜程旗下高端旅游品牌的鴻鵠逸游(HHtravel)推出了“南極之旅16天”(費用為22.5萬元),導游如此向中國游客介紹。在2月18日除夕當天,在抵達南極半島的游船“銀色發現者號(SilverDiscoverer)”內,舉行了包餃子、打麻將、寫書法等中國式的春節慶祝活動。而在132名乘客中,三分之一是中國人。
過年的方式在改變
據中國國家旅游局和中國旅游研究院統計,在2015年春節的7天長假中,赴境外旅游的中國人達到518.2萬人次。相比上一年春節增長10%。熱門旅游目的地的前三位是韓國、泰國和日本。目的地不僅限于近處,澳大利亞、意大利和新西蘭等相對較遠地區也很受歡迎。
在日本引發關注的中國游客的“瘋狂購物”在世界各地出現,各國為了抓住春節“特需”,競相采取了應對舉措。西班牙的酒店引進了中國的電視頻道。而美國的酒店則進行了員工培訓,講授了中國人不喜歡喝涼水等習慣。另一方面,前往香港和澳門的中國大陸游客則呈現減少。可見需求存在因心情改變而消失的危險。
另一方面,中國國內春節商戰則欠缺強勁勢頭。據中國商務部統計,長假期間的全國零售業銷售額(含餐飲業)比上年同期增長11%,達到6780億元。增幅創出了2005年調查開始以來的最低水平。高級香煙和禮品需求出現了下滑。中國領導層要求公務員廢除虛禮并貫徹反腐規定,在此背景下,豪華禮品和在高檔餐廳就餐等被認為“不合時宜”。
相反,體驗型消費的受歡迎程度卻尤為突出。7天長假期間的電影票房收入比上年增長36%,達到17.3億元。在同時有8部電影首映的大年初一19日當日,大約有1千萬人走進電影院,創出了單日票房收入紀錄。此外,受高速公路免費的推動,到城市郊外采摘草莓等的人也為數眾多。據商務部統計,重慶的農家樂收入比上年增長14%。
境外游增加的主要原因
按中國傳統,春節期間在外地工作的職員、農民工和學生會一齊回鄉探親。在春節前后的40天里,人口移動規模總計可超過28億人次。不過,取代回鄉探親而赴海外旅游的人正在增加,其背景似乎是希望避開國內擁堵的交通、加之人民幣升值、赴國內外旅游的價格差在逐漸消失。
與此同時,中國人的收入水平提高也構成推動因素。遼寧省大連一家日資大型電子企業解釋稱:“減少成本較高的日本派駐人員、提拔中國人接替的情況正在增加。這些中國員工的月薪在2萬元左右,因此并不感覺日本的物價很高。”
赴境外旅游的中國游客還踴躍通過“微信”發布照片和心情。受此推動,自己也希望到境外旅游的人似乎正在增加。在春節后,在大連一家日資藥店購物的李潤雪表示:“打算今年暑假帶女兒去日本。公司里不斷有人去,我也想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