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中國“嫦娥五號”探測器從月球帶回的珍貴樣品在泰國國家會議中心展出,這是泰國首次展示月球巖石,也是中國首次在境外展出月球樣品。月球樣品在泰國展出吸引了各界民眾、特別是各大中小學生組團前去參觀,反響非常熱烈。
“感謝中國對我們國家的幫助,讓我有機會近距離看到月球的樣子……”來自曼谷一所高中的學生說,他未來的目標專業是航天,希望能到中國學習。
此次展覽由泰國高等教育與科研創新部主辦,本網記者現場采訪了泰國政府官員、科研人員以及參觀群眾等人士,他們感謝中國對泰國航天事業發展的無私幫助與支持。泰國國家天文研究所所長薩蘭認為,這次展覽意義非凡,尤其年輕學生有機會觀察到月球樣品,激發了青少年的科研興趣,這將對泰國產生深遠的影響。
“2024泰國未來科學力量展覽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簡承淵攝
中國慷慨地與泰國分享航天知識與先進技術,頂尖航天院校為泰國培養航天技術人才
中泰兩國在太空技術領域的合作從早期一直延續到今天。2018年,中泰兩國已經在空間合作上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共同建設瀾滄江—湄公河空間信息交流合作中心項目、瀾滄江—湄公河遙感數據中心建設工程等。總部設在北京的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員國就包括泰國在內11個國家。該組織在太空技術領域開展了多項信息和知識交流活動,包括衛星開發和人力資源發展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提供碩士和博士獎學金,讓更多泰國年輕人有機會在中國頂尖的航天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并追逐他們的夢想。”泰國高等教育科研與創新部地理信息與空間技術發展局衛星研發辦公室主任理奇說。據介紹,亞太空間合作組織還組織了“太空營”活動,為對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感興趣的年輕人提供學習和實踐的機會,并教授他們如何運用太空技術應對自然災害等挑戰。
除了上面提到的“太空營”活動外,理奇表示,另外一個有趣項目是亞太空間合作組織舉辦的“立方星”大賽。該項目旨在通過為期三年的競賽,建造總規模不超過3U的工程模型衛星,向成員國傳授“立方星”開發的技術知識。“整個項目期間,中國專家提供支持,讓參與的青年有機會從任務設計、衛星設計中學習,甚至能夠親手打造工程衛星。”理奇說,泰國已完成了最具潛力團隊的選拔,該團隊將與其他會員國團隊一起參與衛星設計活動。
泰國衛星設備。人民網記者 簡承淵攝
泰國地理信息與空間技術發展局和中國武漢大學攜手合作,學生攻讀地理信息科學碩士課程。該課程為期兩年,學生將在泰國和中國武漢各學習一年,畢業后獲得雙碩士學位。此外,泰國地理信息與空間技術發展局與泰國高校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積極探討,計劃聯合開設衛星等空間技術開發的雙學位課程。“中國擁有數十年航天發展經驗,具備先進的航天零部件生產能力,泰國設計的許多衛星零部件都在中國制造,不少衛星設計工程師也曾在中國深造,赴華學習的泰國航天技術人員不斷增加,泰國在與中國交流學習與合作中受益匪淺。” 泰國高教部常務秘書鵬術說,相比其他國家,中國一直慷慨地與泰國分享航天知識與先進技術,幫助泰國發展航天事業。
嫦娥七號將搭載泰國科學儀器,研究空間天氣和宇宙射線
“2024泰國未來科學力量展覽會”上展示了中國“嫦娥五號”探測器從月球帶回的月球巖石是取自月球最暗的部分,在月球西半球的風暴洋區域,屬于一種新的礦物,命名為“嫦娥石”,是一種由氦—3元素組成的彩色透明晶體,有助于為未來月球上的核裂變提供燃料。
“嫦娥五號”探測器從月球帶回的月球樣品在泰國展出。人民網記者 簡承淵攝
2023年10月,在阿塞拜疆召開的第74屆國際宇航大會上,中國宣布嫦娥五號月球科研樣品將面向國際開放申請,歡迎各國科學家共同研究,共享成果。“我們也在申請一些嫦娥五號帶回的樣品,希望利用泰國的技術分析和研究,以便將來設計出自己的儀器送往月球。”薩蘭表示,他相信與中國合作有助于泰國的能力建設,從而使泰國空間技術進一步接軌世界領先水平。
泰國國家天文研究所所長薩蘭接受采訪。人民網記者 簡承淵攝
除了月球巖石,泰國高等教育與科研創新部還入選了嫦娥七號月球探測合作項目,采用泰國科學設備來測量宇宙輻射并監測其對地球的影響。該設備又名為“中泰空間天氣全球監測傳感裝置”,是嫦娥七號國際載荷中搭載的7個科學設備之一,由泰國國家天文研究所、瑪希隆大學聯合研制。這將是泰國科學儀器首次從繞地軌道進入深空。
“去年,中國為嫦娥七號搭載的國際有效載荷征求意見時,我們希望為軌道器配備一些科學儀器,因為我們缺乏月球表面探測任務的經驗。當泰國團隊得知方案獲得中國國家航天局的認可后,我們感到非常興奮,甚至有點不敢相信。”皮拉蓬表示,該儀器包含一個指向月球的磁傳感器,負責監測月球磁場和太陽風暴等空間天氣事件,另一個探測器則指向太空,用于研究低能宇宙射線。
同時,泰國高等教育與科研創新部的地理信息與空間技術發展局正和泰國正大管理學院共同參與嫦娥八號項目,研發航天機械臂。除了研究和開發太空機器人技術,泰國還將發揮在編織方面的優勢,研究適應月球環境的紡織品材料,支持未來宇航員的太空探索任務,包括在月球和火星上建立人類棲息地。薩蘭表示,這將是中泰兩國在國際合作中的又一重要貢獻。
中泰兩國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開展月球探測任務
今年4月,中國國家航天局與泰國高等教育、科研和創新部在北京共同簽署了關于探索與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和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對于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鵬術表示,國際月球科研站是一項規模龐大、挑戰巨大的工程,也是未來深空探測的基礎,泰國希望能夠繼續參與其中。“太空探索可以幫助人類更好地了解宇宙和生命起源,航天技術也可應用于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改善人類生活。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成為人類開展月球科學研究和資源開發的重要平臺,造福我們子孫后代。”
為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中國正在實施探月工程四期任務,包括嫦娥四號、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4次任務。鵬術介紹,泰國的科學載荷除了將隨嫦娥七號探測器進入繞月軌道外,泰國已向中國提出3項關于嫦娥八號任務合作的申請。在國際月球科研站項目中,中國國家航天局已經與10多個國家、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協議,將與合作伙伴一起就未來項目的任務、設計、聯合實施和科學數據共享等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
專家向觀眾講述航天知識。人民網記者 簡承淵攝
“泰國有潛力參與未來的國際空間技術開發項目,為下一代泰國青年提供提升自我、發展國家的機會,并與中國等伙伴國保持持續穩定的合作。”理奇言語間充滿自信。
談及對未來兩國航天合作的期待,鵬術表示,這些年來,中國在航天領域實現了令人矚目的跨越式發展,而泰國從未自行建造過超10公斤的衛星,與中國的航天合作為泰國發展航天技術提供了機遇之窗。
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卞志剛介紹,后續嫦娥七號、八號,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二號、三號等任務正在按計劃推進,中國期待與更多國際同行攜手,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航天國際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