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年齡人口方面,由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主編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2013)》提到,中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在2010年即達到峰值(2010年11月1日為93962萬人),隨后這一數字呈絕對減少趨勢,人口撫養比(總體人口中非勞動年齡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則開始提高,這標志著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
按照人口轉變規律,勞動年齡人口負增長必然發生,人口紅利終將消失。經濟發展規律也表明,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不可避免地從超常規轉為常態。但若能有效化解、清除當前的諸多體制性障礙——如人口與生育政策、就業政策、戶籍制度、城鎮化、教育體制等,推進改革,則“人口紅利”將可望被“制度紅利”所接替。
至于放寬生育政策后勞動力就業市場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人口學家及經濟學家們認為,一方面,新生人口的增加,在當下對刺激消費、增加就業崗位不無裨益;另一方面,在15年后,即2030年左右,這批新生人口也將步入勞動力市場,帶來一些積極影響,盡管在9億規模的勞動年齡人口面前,他們所占的比例可謂微乎其微。
蔡昉認為,如果中國調整人口生育政策,短期內不會產生對GDP潛在增長率的正面影響,負面影響程度也非常微弱,不足0.01個百分點。但在2030年之后,2031年至2035年,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可以提高7.1%至11.8%;2046年至2050年的潛在增長率可提高15.5%至22.0%。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的研究團隊曾認為,如果中國放寬二胎生育政策,2030年-2050年間,GDP的潛在年均經濟增長率將因此提高0.2個百分點。
比如屆時中國GDP增長幅度為3%,那么上升0.2個百分點,也即相當于增長率提高了6%左右。這與蔡昉的觀點相近。(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