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系列標準涵蓋海岸帶各類生態系統現狀調查與評估和生態減災修復2類21項技術標準。現狀調查與評估類技術標準采用現場調查、遙感影像識別等方式,針對紅樹林、鹽沼、珊瑚礁、海草床、牡蠣礁、砂質海岸、河口、海灣等各類生態系統的分布狀況、植被特征、生物群落、環境要素及威脅因素,提出現狀調查的技術要求。在掌握生態系統分布和生態狀況的基礎上,開展受損評估以及原因分析,從而提出全國各類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布局建議。生態減災與修復類技術標準是在保護修復布局建議的基礎上,聚焦修復區域,提出科學合理的多種建設類型組合的修復方案,促進生態與減災協同增效。主要內容包括濱海區域的各類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海堤生態化建設技術要求。在技術流程上區別于一般修復項目的技術要求,是以生態與減災協同增效為目標,開展修復區域適宜性評價,提出工程建設或者植被種植的優化方案,從而在達到預期生態修復效果的基礎上,最大程度上發揮生態減災功能。
一年來,自然資源部圍繞海岸帶生態系統現狀調查與評估、海岸帶生態減災修復構建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技術方法體系,組織全國近百位專業技術人員和各有關領域專家學者,編制并發布了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系列標準。
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系列標準突破現有海堤生態化、海岸帶典型生態系統防潮御浪減災功能評估等技術空白,規范了紅樹林、鹽沼、珊瑚礁、海草床、牡蠣礁、砂質海岸等海岸帶生態系統現狀調查與評估,注重了各類生態系統自身的減災和恢復能力,強化了修復效果跟蹤監測與評估,初步形成了類型齊全、內容完整、技術相對完善的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技術標準體系。(總臺央視記者 李卉 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