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熱議冬奧會開幕式
中國傳統文化與科技美學奇妙結合
2月4日晚,舉世矚目的北京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在國家體育場隆重舉行。中華文明與奧林匹克運動再度攜手。
2月4日,恰逢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
開幕式有哪些突出亮點?“立春”在中華文化里有何寓意?中華文明和奧林匹克象征的希臘文明,有哪些共性和相通之處?
為此,新京智庫舉辦了“立春和冬奧會相遇的中西文化對話”圓桌研討會。來自中共中央黨校、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體育大學和《文明》雜志社等單位的專家進行了探討。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更現代
從黃河之水天上來,到迎客松盤桓鳥巢;從手手相傳國旗,到五星紅旗與冰雪五環交相輝映。2月4日晚,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創意震撼人心,讓人拍案叫絕。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梁亞濱表示,“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確充滿了中國美學的意趣和山水畫的美感。中華文明一直在強調黃河文明,黃河文明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創意從形象的角度出來,背后體現出農耕文化特色。黃河之水天上來,匯入黃河,流入大海,這體現出的就是融入世界,“我們有自己的特色,但我們的特色最終是融入世界。”
北京體育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蔣小杰表示,開幕式之前二十四節氣倒計時的展示,令人印象深刻。傳統的中國文化與現代的奧林匹克在此時此刻的交匯,讓我們對文明互鑒、文化交融有了全新的體驗。這場清晰、浪漫的開幕式充分展現了文化之美、簡約之美、科技之美,渾厚的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在看完開幕式后,梁亞濱表示,那個“雪花火炬”環節很有特色。一是,創意很特別,有各個參與國家的名字,寓意和造型都特別好。二是,小火炬既保持了傳統,又節能環保,配上巨大的雪花造型,明亮醒目,而且營造出一種空靈美。
《文明》雜志社社長婁曉琪說,看了開幕式,覺得還是“很張藝謀”。從現在回望奧林匹克發展的歷史,大家對技術實際上是沒有感覺的,恰恰人文、文化的元素,會給人印象深刻。
冬奧會體現文化共同體構建
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姬德強表示,舉辦奧運會要立足于本國的文化,這是一個基本前提。但是,由于每個國家的全球化水平和國際化層次不一樣,從而使得呈現出來的以國家為主體、以主辦城市為載體的奧運會的組織形式和文化表現方式具有獨特性甚至唯一性。
在姬德強看來,后疫情的全球背景使得大家意識到共存、共享、共建的重要性。回看走過來的歷史軌跡,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2008年北京奧運會,我們呈現的是中國之中國;在全球化程度比以前更高的情況之下,北京冬奧會呈現的則是從‘中國之中國’往內看,到‘全球之中國’往外看的文化自信。”
蔣小杰表示,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表現手法,跟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有了相當大的不同。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更多借助有形器物文化來展示,而此次冬奧會的開幕式,用二十四節氣、“中國門”、“中國窗”、“中國結”這樣的一些觀念文化元素來呈現。“我們不用刻意表現我們是誰,但同時也就表明了我們是誰。這本身就是對文化自信的一種表達。”
對于冬奧會背后所體現出的文化自信,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資深研究員、中國道路與中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謝茂松表示,從學理和時代方向來說,北京冬奧會開幕式最重要的就是展現了文明主體性。文明主體性跟現代民族國家的興起,不是脫離的,文明的主體性與國家的主體性和民族的主體性是三位一體的,國家主體性、民族主體性在根本上也是文化、文明的主體性。
謝茂松指出,北京冬奧會在立春這一天開幕,立春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一直都是活生生的。這是一個連續未斷裂的文明大國的一種文明自信,這種連續性文明的文明自信所體現出來的普遍性涵攝西方文化的普遍性。
在婁曉琪看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從1892年到2022年,經歷了130年的發展,它的文化發展也是從1.0到2.0的變化。奧林匹克運動不僅僅是體育競賽,不同的國家把它的文化、體系融入以后,使其更有沖擊力、激情,不斷融合發展。
婁曉琪表示,中華文明的發展從歷史上看一直是開放的姿態,這也使中華文明的成果在形成過程中不斷沉淀、融合、壯大。中華文明的開放性、包容性,不僅僅是以我們自身創造的文明為基礎,而是以亞洲和整個世界文明為基礎,所以中華文明發展到了今天。
在梁亞濱看來,奧運會最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正如在生活當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成功,而是奮斗;不是征服,而是奮力拼搏。我們要體現的是這種精神。“所以這次北京冬奧會,我們歡迎所有的國家、所有的民族,無論社會制度怎么樣都來,你來我們歡迎,你不來我們無所謂,這體現出的是更多的參與性。”
“立春”預示萬物“向陽而生”
婁曉琪表示,奧運會的一個特點是青年激情的融合,在競技規則下,用一種激情、競賽、展現自我的形式,在規則下對抗、競爭,展示青春活力。“如果用一個詞來描述奧運和立春,我想有一個詞就是‘向陽而生’,其實立春就是自然生命的新的輪回。”
謝茂松則表示,從中國傳統的思想來看,“立”就是開始的意思,就是春天陽氣開始建立,所以叫立春。北京冬奧會主題的關鍵詞就是“一起向未來”,中國傳統里,也是大家一起來舉辦立春儀式,就是一起面向未來。“立春是整個陽氣初升的時候,也預示著中華文明的復興前程遠大,也就是《易傳》里講到的‘天地之大德曰生’的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
在姬德強看來,春天對中國人來講,是很重要的概念,比如我們講“春天的故事”,不是一個季節問題,至少不是一個簡單的季節文化,它代表了改革開放、中國發展的這種新的政治話語。
北京冬奧會恰逢中國農歷立春。蔣小杰表示,“立春”里面有兩層含義,首先意味著“四時始建”。這與人類開啟命運共同體構建的新時代相輝映。立春還有融雪的意思。陽氣萌發是從冬至開始,到立春時開始蒸騰而出,于是大地解凍,萬物復蘇。這又與奧運五環“破冰”而出相互映襯。美好生活為人類所共同向往,有賴不同文化之間開放融合、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鑒。
講好中國故事需打通三個層次
姬德強表示,后疫情時代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矛盾、爭端,以及逆全球化氣氛的歷史階段,在這個前提下,如何講好中國傳統文化和講好中國故事,其中的構成要素非常復雜。北京冬奧會開幕式讓人看到,中國在嘗試著去打開自己曾經封閉的敘事邊界,讓所有人看到中國的現代化,通過這種高技術和奇觀化的文化呈現方式,讓外界了解中國,這其實很重要。
在謝茂松看來,在深刻理解自己,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時候,需要把握好高中低三個層次。“高”是要把中國整個文明底層結構理解清楚,中國文明是禮樂文明,背后有一套價值觀,有一套制度安排。“中”是當代中國的制度,政治秩序安排,政治跟經濟、文化、社會的關系。“低”是對生活方式的理解。這三個層次要打通。
在對外傳播中,如何挖掘、利用中華傳統文化,講好開放、包容和超越的中國故事?蔣小杰認為,有兩個方面很關鍵,一方面是我們要充分認識到,面對“多元共存”這一現代社會的客觀現實,我們需要積極尋求“文明共識”,發揮公共理性,增進政治商談。另一方面,在推進中西方文化官方交流的同時,鼓勵更加開放的民間文化交流。通過多層次的文化交流,讓世界對中國文化有更高程度的認知、更多方面的了解。
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婁曉琪認為,開幕式在立春進行,這展示了向陽而生、適應、融合,最后達到和諧,這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過程。講好讓世界受益的中國故事,是我們講故事的新的中心點。“一個世界愿意聽的中國故事,同時也是世界的故事。”
□新京報記者 查志遠 柯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