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群眾奔向新生活開啟新奮斗
聚焦重點群體 健全監測機制 發展鄉村產業
核心閱讀
2022年,國家鄉村振興局將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把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作為根本舉措,把促進脫貧地區發展作為主攻方向,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尊重客觀實際、農民主體地位、群眾需求,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推動鞏固脫貧成果上臺階、鄉村振興開新局。
□ 本報記者 張維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2021年,如何在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基礎上繼續乘勢而上,接續奮斗,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大課題。
國家鄉村振興局有關負責人近日在接受《法治日報》記者采訪時說,2021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第一年。經過各方面共同努力,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鞏固拓展,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
探索建立立體監測體系
已經脫貧但因重病又差點返貧的重慶市城口縣雙河鄉永紅村村民劉躍云,對于國家建立的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特別有感觸。
劉躍云的妻子去年被查出來患有腦瘤。經過手術后,病情得到好轉,但醫保報銷后個人需要承擔的醫藥費仍有6萬余元。而劉躍云家的經濟狀況并不好:一家7口,收入主要靠他在外地務工,每年收入6萬余元。妻子生病后,劉躍云在家附近打零工,收入銳減。
永紅村第一書記及駐村工作隊隊長李占毅在走訪中發現了這個情況,認為其存在返貧高風險。去年年底,劉躍云一家成為防止返貧監測對象,由李占毅擔任幫扶聯系人,對其進行重點關注。
這源自于重慶探索建立的立體防貧返貧監測體系,即“點上重點監測、線上專題監測、片上四級監測、面上大數據監測”。該體系能夠精準、高效、及時對處于返貧風險的群眾實施預警監測。其中,基層干部監測正是立體防貧返貧監測體系“片上四級監測”的一個環節。據了解,在鎮村干部以及監測幫扶人等進行監測識別出存在返貧風險的人群后,由村級采集識別監測戶名單上報鄉鎮審核,再由鄉鎮組織住建、醫療、教育等部門人員聯合審核后報區縣審定,最終區縣鄉村振興局將上報名單與公安、財政、民政等部門進行核驗審定后,將符合條件的人員名單反饋鄉鎮,錄入全國防貧監測信息系統。
劉躍云在成為監測對象后,得到了一系列幫扶:縣衛健委啟動特殊醫療救助,在他自費的醫療費中又報銷了4萬余元;鄉里為其辦理了一家7口的低保,每個月有3600多元;家里3個孩子在享受學費減免的基礎上,每人每學期還能領到200元的生活補助。此外,今年村里還為他安排了護路員公益性崗位。
“正是這些幫扶,把我們這個家從懸崖邊拉回來了”,劉躍云說。
像劉躍云這樣通過監測被發現,又通過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成功消除其返貧風險的個案,正是我們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的生動體現。
扶貧項目資產逾2.77萬億元
聚焦重點群體,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是國家鄉村振興局去年開展的一項重要工作。
據國家鄉村振興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首先,要優化監測指標體系,明確監測標準,把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和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戶按照“應納盡納”原則全部納入監測范圍。
其次,根據監測對象風險類別、發展需求等,落實產業就業幫扶、醫保社保綜合保障、教育專項救助等措施。據國家鄉村振興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近70%的監測對象已消除風險,其余人員均已落實幫扶措施,經過一段時間努力可消除風險。
為防范化解因災返貧致貧風險,對因洪澇災害納入的監測對象,采取先救助幫扶、后履行程序;對受災縣,允許調整銜接資金和涉農整合資金使用結構,優先安排實施防止因災返貧急需項目,因災返貧致貧風險得到有效防范化解。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興產業、促就業是關鍵。回顧脫貧攻堅歷程,在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脫貧的背后,都少不了小米粉變成了大產業、小茶葉長成大茶“業”、小土豆變成“金蛋蛋”的故事,這就意味著產業的有力支撐,才是鄉村振興的長久之計。
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東洲村,2018年全村脫貧,通了水泥路、自來水;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2萬多元……在鞏固好脫貧成果的基礎上再上新臺階,靠的就是越來越強的產業“筋骨”。
用茶農佘坤明的話來說,“用上了有機肥,產量增了,茶葉質量也好了,每畝能多掙500元。”茶農們簽訂了綠色生產承諾書,茶園也升級成了生態茶園。年底算賬,付出被證明是值得的:每斤鮮茶價格高了5毛錢,預計茶產業一年帶動農民增收350萬元。
“只要找準優勢,提升產業競爭力,茶葉一定能賣上好價錢。”鶴峰縣東洲村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隊長張康說。
國家鄉村振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80%以上脫貧縣完成特色產業規劃編制,中央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投入1561億元,比上年增加100億元,其中用于產業發展的比例超過50%。全年新增發放脫貧人口小額信貸752.6億元,支持180萬戶發展生產。加強扶貧項目資產管理,全國共摸查出扶貧項目資產2.77萬億元,已確權2.7萬億元,占97.5%。
有專家指出,鄉村產業發展要保持定力,踏穩腳步,在已有產業上用好“繡花功”,在部署產業上下好“先手棋”,在長遠發展上打好“特色牌”,在為農惠農上搭好“連心橋”,不斷鞏固提升脫貧地區特色產業,完善聯農帶農機制,鞏固光伏扶貧工程成效,在有條件的脫貧地區發展光伏產業,推動形成“一縣一業”發展格局,促進產業向園區集中、龍頭企業做強做大,為農民穩定增收提供“源頭活水”。
產業帶動就業,就業方面的成績也不錯。據鄉村振興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過去一年繼續加強脫貧勞動力就業幫扶,加強東西部勞務協作,用好鄉村公益崗位,幫扶脫貧勞動力實現務工就業3145萬人,比上年增加126萬人、增長4.2%。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12550元,比上年增加1810元、增長16.9%。
主要銜接政策全部出臺
2021年,作為從脫貧攻堅轉向鄉村振興的開端之年,二者的銜接也自然成為關鍵詞。
可喜的是,政策銜接已全面落實。據國家鄉村振興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中央層面確定的主要銜接政策全部出臺,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
機構隊伍銜接也基本到位。2021年2月25日,在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北街1號,國家鄉村振興局牌子正式掛出。“國務院扶貧辦”成為歷史。業內普遍認為,這個新機構的成立具有“雙關”意義,既被視為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個標志,又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奔向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此后,各地平穩有序調整各級鄉村振興機構,省級鄉村振興部門和涉農市、縣鄉村振興局已全部掛牌。
考核銜接依舊有序有力。據了解,國家鄉村振興局創新考核方式,統籌開展鞏固脫貧成果后評估、東西部協作考核評價和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工作成效考核評價,合并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考核評估,組成22個綜合考核組開展實地檢查,組織媒體記者暗訪,委托第三方評估,考核“指揮棒”作用繼續有力發揮。
幫扶也未曾止步。國家鄉村振興局調整完善東西部協作結對關系,8個東部省(市)結對幫扶西部10個省(區、市),投入財政援助資金228.7億元,互派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2.3萬人。305家中央單位全部完成定點幫扶機構調整,向定點幫扶縣直接投入和引進資金668.8億元。軍隊繼續定點幫扶4100個村。駐村幫扶機制進一步深化,包括18.6萬名第一書記在內的56.3萬名駐村干部全部完成輪換。并啟動實施“萬企興萬村”行動。
國家鄉村振興局有關負責人表示,2022年,國家鄉村振興局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把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作為根本舉措,把促進脫貧地區發展作為主攻方向,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尊重客觀實際、農民主體地位、群眾需求,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推動鞏固脫貧成果上臺階、鄉村振興開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