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超1400噸涉疫垃圾如何消失的
上海疫情期間醫廢日處置量猛增3倍多,全市醫廢應收盡收、應轉盡轉、日產日清
記者 戚穎璞
最近,10輛醫廢收運車同時從重慶出發,歷經60個小時奔波輾轉,終于抵達位于上海嘉定的車輛改裝廠。
“這批收運車會在適配箱體安裝等‘變裝’后正式投用,每天可為涉疫醫廢收運增加30批次,給定點收治醫院提供2萬張床位的醫廢收運服務。”上海城投旗下上海環境固處公司負責人說。
這場跨越1700公里的車輛轉場接力,正在為上海醫廢收運處置注入強大動能。記者從上海城投獲悉,從本輪疫情發生以來,醫廢產生量節節攀升,處置量也從最初每天300噸增至每天超過1400噸,對應的垃圾焚燒線正全力運轉,迄今為止運行平穩。
猛增數倍的醫療廢物是如何安全消失的?
全力擴充收運隊伍
處置醫廢是防疫鏈條上的最后一環,涉及面很廣,覆蓋收、運、處置三方面。上海城投承擔了上海垃圾收運處置的主要任務,僅旗下上海環境一家就承擔了全市6700余家醫療機構,39個定點醫院、185個方艙醫院,共計37.93萬張床位的涉疫垃圾處置,此外還包括76個集中隔離點、10個港口集中居住點以及虹橋、浦東機場國際航班和上海港國際航行船舶的產出。
從3月開始,陽性病例數量迅速上升,根據涉疫垃圾收運變化、醫廢應急處置能力,上海城投不斷提高應急響應能級,保障全市醫廢應收盡收、應轉盡轉、日產日清。
如果說產廢點和垃圾焚燒廠是這張醫廢處置大網的節點,那么收運就是連接各個節點的線,可以覆蓋整座城市,能否安全及時運輸十分關鍵,“人”的角色不可或缺。上海環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3月11日,下屬固廢處置公司生產人員、管理人員已全部返崗就位,全廠進入閉環管理狀態。為保證一線隊伍的正常運轉,還成立了醫廢應急服務專班。
不少員工主動申請加入收運團隊。醫廢分公司客服方成中看到緊急招募通知,有過醫廢車駕駛經驗的他主動提出夜間參加收運涉疫垃圾。從嘉定基地到老港基地,一來一回250公里,他18時出發,次日凌晨返回公司,休息4個小時后,繼續投入本職工作。
即便如此,由于涉疫垃圾產量增速快,一線團隊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僅4月14日至4月20日這一周,共出動近300輛醫廢收運車輛,每日行駛里程近6萬公里。
“截至目前,我們的‘特種車隊’已經堅守崗位近50天,他們平均年齡超過45歲,是整個收運體系的中堅力量。”固處公司黨總支書記、執行董事包海賓說,公司176名收運人員白天收運常規醫廢和隔離點垃圾,晚上去收涉疫垃圾,每天工作量從兩趟增加到三趟,常常凌晨出發、深夜回廠。因為要著防護服上崗,每個人都穿了“尿不濕”,工作時盡量不進食,減少穿脫次數。
方艙垃圾動態清零
隨著全市大大小小的方艙醫院陸續啟用,許多人開始關心,從方艙產出的涉疫垃圾能不能安全轉移,會不會影響到周邊居民?記者從上海城投獲悉,針對方艙醫院和隔離點,目前已經成立醫廢應急服務對接專班,確保產廢點和收運隊之間的信息通暢。
在方艙醫院啟用之前,醫廢收運流程就已經確定。得知金山區某市級方艙醫院馬上啟動,專班隊員直接駐扎在這座方艙醫院的管理指揮部,為現場運營團隊提供24小時“管家式”服務。方艙醫院的垃圾放在哪里、怎么裝袋、如何消殺,都很有講究,隊員就協助運營團隊去完善涉疫垃圾的貯存、清運規范,根據實際布局,科學劃定貯存場所。
涉疫垃圾存在安全隱患,每一道程序都馬虎不得。專班還要幫助方艙醫院建立“物業、醫院、收運”三方溝通機制,掌握產廢情況,形成“定時、定點、定人、定車、定路線”的“五定”工作標準。
截至目前,這支以“90后”為主力的專班,已經和100多個方艙和隔離點建立了良好的溝通協調機制,打通收運“第一道”關口。成員每天駕車日行上千公里,根據各點位每日涉疫垃圾庫存率,首創了“紅黃綠”三級庫存預警響應機制。
在方艙醫院運行期間,收運團隊還需要處理大量突發事件。國家會展中心方艙醫院是上海最大的方艙醫院,4月10日,上海城投環境啟動“四葉草”方艙的涉疫垃圾清運,籌備成立清運突擊隊。4月13日突降大雨,現場不具備室外作業條件,突擊隊改變之前的收運方式,直接把車輛、設備前移到場館通道口,與前端密切配合。
4月20日,國展中心方艙醫院7、8號館大量病人出院,這兩個場館內采用“一體被”,被套無法拆卸,只能整體廢棄,導致當日醫廢收運量劇增,突擊隊根據提前做好的應急預案,及時增配運輸車輛和作業人員,確保當天出艙垃圾日產日清。從4月10日以來,共計清運國展中心方艙醫院涉疫垃圾近1000噸。
超極限狀態平穩運行
上海城投擁有11座生活垃圾焚燒廠和全市唯一的專業醫廢收運處置系統,全部處置能力占全市的85%。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醫廢處置在超極限狀態下平穩運行。
自從本輪疫情發生后,上海醫廢總量急劇上升,超過處置能力極限的3倍。相關處置團隊采取多種方式全面提升收運能力。比如,啟用大型自卸車輛和裝載機來裝運隔離點與方艙的涉疫垃圾,開啟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協同處置醫廢模式,先后調配收運車600余輛、配套工程裝載機械30余臺,收運員620名,總收運能力從每天370噸快速提升到每天1500噸,達到平時4倍以上。據悉,上海醫廢應急響應模式已受到國家生態環境部充分認可。
除了醫療廢棄物,封管區產生的專項生活垃圾在疫情期間也迅速上升。城投環境徐浦、虎林基地啟動了專項生活垃圾轉運,服務徐匯、閔行、黃浦、靜安、虹口、長寧、寶山、楊浦等行政區,落實專人、專箱、專車、專船、專泊位和定點、定時、定航線措施。老港、江橋、松江、金山、奉賢、崇明等垃圾焚燒廠承擔專項生活垃圾應急處置任務。其中專項垃圾焚燒處置6.3萬噸,日均1375噸;專項生活垃圾轉運總量達2.6萬噸,日均634噸,全部日產日清。
記者了解到,針對居民反映的生活垃圾前端收集、運輸力量嚴重短缺、積壓嚴重問題,上海城投也和各區綠容局進行協商,確定前端點位,把集裝箱空箱提前布置好,由各街道負責管理,生活垃圾直接進箱,箱滿后由集卡運到徐浦基地進行轉運、處置,目前已在前端布點20個,投入集裝箱2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