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浙江德清縣阜溪街道龍勝村,水木蔬菜工廠負責人阿爾法忙得不可開交。聽說來自新疆的他扎根浙江,種上了“數字瓜果”,大家都慕名來取經。
走進水木蔬菜工廠,紅彤彤的番茄密密麻麻、交錯爬滿枝頭,一旁工人正忙著操作自助施肥機,對著電腦輸入相關數據,調整和控制番茄生長的各類指標。
“怎樣才能種出好番茄?它需要一大堆變量。當這些變量轉化成可控的數字,就能將蔬菜特性發揮出來。”阿爾法告訴記者,通過數字化精密智控種出的薄皮沙瓤番茄,營養價值、微量元素較普通品種提高不少,口感更佳。
德清水木蔬菜工廠是全國首個具備國家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綜合體,也是浙江省數字農業工廠試點。記者看見,一間間透亮的大棚里,布滿各類傳感器和攝像頭,一束束根莖從裝滿椰糖基質的小圓盤里攀爬而出。圓盤里插有一根滴灌管,將根據傳感數據和電腦指令,精準輸送養分。
“有了傳感器和攝像頭,根據日照強弱,大棚幕布可自動開合。濕度不夠的話,自動水簾會加濕,設備也會噴霧。”阿爾法邊走邊比劃。在他看來,傳統農業“靠天吃飯”,而現代農業在數字賦能下已實現對溫、光、水、肥等生產要素的精準控制,智能化種植成效愈發凸顯。
通過改良現代設施農業技術,水木蔬菜工廠打破傳統種植季節性約束。番茄采摘期從兩個月提升至全年,40畝地上的1萬多株番茄,年產量高達125萬公斤,是傳統品種產量的10倍。同時,依托物聯網等自動管控技術,工廠土地、水、肥料等全部實現循環利用。
“園區內技術型新農人、勞務工人加起來只有十來個,日常大部分工作由數控系統完成。”阿爾法說,農業生產工業化、數字化運作,不僅節約開支,促進農業增效,更能帶動周邊農民就業增收。
“根據番茄長勢,給它修修葉子、剪剪花,然后采摘熟果,其余都是電腦操控。”村民胡小平說,這些掛在半空的番茄,一伸手就能抓到,采摘效率高。“一天8小時,一年多掙好幾萬哩!”
數字賦能的利好不止于此。今年2月初,工廠以這3萬平方米高科技大棚作抵押,從當地農業銀行拿到1800萬元貸款,首筆700萬元資金已到賬,蔬菜工廠升級之路將更加平順。“拿生產設施抵押,對農業企業來說非常難得,現在的農村創業環境越來越好。”阿爾法感嘆。
種植業插上數字翅膀,養殖業也在加“數”前行。大學畢業后,德清禹越鎮的陳忠梁返鄉從事龜鱉養殖。隨著規模逐漸擴大,如何打開銷路成了難題。當陳忠梁一籌莫展之際,2019年,數字鄉村研究院啟動“數字農創先鋒(鄉村網紅)培育計劃”,從數字經濟知識、創新思維、直播短視頻系統運營和供應鏈管理等方面培育數字農創人才。他第一時間報名參加,經過系統培訓,找到了破解難題的思路。
陳忠梁聯系禹越鎮有關單位,與物流快遞公司、電商平臺共同打造新型配送模式,加上直播銷售帶動,龜鱉銷量持續攀升。如今,陳忠梁的養殖場年銷售額已突破700萬元。
作為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先進縣,德清持續推動數字信息技術與農村產業深度融合,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在德清,數字成為新農資,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 (經濟日報記者 柳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