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運最大核電站全面投產,也標志著我國核電產業發展取得了全新跨越。來自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各大核電基地總體運行平穩,發電量穩中有升。據統計,今年1—5月,全國累計核能發電量為1663億度,較2021年同期上升4.5%。
廣東是我國在運核電機組最多的省份,從2021年底開始,位于廣東的大亞灣、陽江、臺山等多個核電基地,在滿足系統安全和電力平衡的基礎上,按照多發、滿發的原則,合理安排調度計劃,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了穩定的電力保障。今年一季度,大亞灣核電基地上網電量113.72億度,同比增長4%,陽江核電基地上網電量113.13億度,同比增長17.33%。
中廣核陽江核電副總經理 楊劍兵:全廠6臺機組安全穩定運行及檢修工期優化,實現了一季度上網電量較大幅度增長,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了強有力的電力保障。
在江蘇連云港,田灣核電站6臺機組正在穩定運行。數據顯示,連云港市今年一季度新能源發電量為144.09億度,同比增長34.3%。其中,核能發電量占比達95.7%。
中核集團江蘇核電維修總經理 劉永生:今年一季度,田灣核電站1到6號機組發電量137.0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5.75%。預測今年上半年發電總量達254.58億千瓦時。
截至目前,我國大陸在運核電機組共54臺,總裝機容量達到5581萬千瓦,居全球第三。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至五月,全國核能累計發電1663億度,較2021年同期上升4.5%,高于全國同期發電量增速4個百分點,占全國同期累計發電量的5.1%。核電機組數量增加、政策扶持以及核燃料供應穩定是核電發電量穩步提升的重要因素。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秘書長 張廷克:今年一季度我國核電機組數量同比增加了三臺,容量增加了339萬千瓦,同比增長6.6%。核電基本享受了國家清潔低碳能源發電,應發盡發、多發滿發的鼓勵政策。核燃料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小,原料供給可控,替代性強,核電能夠持續穩定安全地提供高品質的電能。
核能發電:保障能源供應的“壓艙石”
核能作為穩定可靠的清潔低碳能源,是我國能源向清潔化、低碳化轉型的重要選項。同時,核電具有長期連續穩定提供電力的特性,對保障能源供應起到“壓艙石”的作用。
核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占地規模小、長期運行成本低等優勢。以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為例,每臺華龍一號機組每年發電近100億度,能夠滿足約100萬人口的年度生產和生活用電需求,是推動我國能源轉型發展重要力量。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秘書長 張廷克:與燃煤發電相比,每百萬千瓦核電機組每年可以等效減排二氧化碳600萬噸以上,碳減排效益顯著。核電可以在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較大規模地替代燃煤發電以及燃煤供暖、供汽、制冷,開展包括海水淡化等這些綠色的綜合利用。
據介紹,一臺百萬千瓦級火電機組每年消耗燃煤百萬噸以上,而同等規模的核電機組每年消耗核燃料僅數十噸,核燃料裝載后可以連續發電,一年甚至一年半的時間里不需要更換或者補充新的燃料。同時,由于核燃料用量小,核電站可以充足儲備,所以不受燃料運輸、環境氣候等問題的影響,對于保障電力穩定性和安全性非常有效。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秘書長 張廷克: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能源電力需求將持續維持剛性增長這樣的一個局面,天然鈾能量密度大,易于較大規模長期儲存,核能作為高效穩定的大型支撐性能源,將在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及電力供應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十四五”規劃指出,到2025年,我國在運核電裝機將達到7000萬千瓦。未來,核能在我國清潔低碳能源體系中的作用將更加凸顯。預計到2030年,我國核電在運裝機容量有望達到1.1億千瓦,核能發電量可占全國發電量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