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7月13日電 題:構建現代能源體系 統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致公黨中央2022年重點考察調研觀察
新華社記者呂光一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受中共中央委托,致公黨中央調研組近日在廣東、北京兩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就“構建現代能源體系 統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開展調研。
此次調研由致公黨中央主席萬鋼、致公黨中央常務副主席蔣作君帶隊。
作為經濟和人口大省,廣東在構建現代能源體系過程中有哪些經驗?如何實現能源結構轉型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平衡?圍繞相關議題,在線上座談會上,調研組詳細了解情況,研討氣氛熱烈。
“目前南方區域統一電力市場建設正有序推進,市場化電量占比達到47%。”南方電網公司董事長孟振平說,作為連接能源和電力行業上下游的樞紐平臺,南方電網探索以數字電網為抓手,推動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多方面入手助力構建現代能源體系。
對此,調研組建議南方電網在推動建設現代能源體系中重視儲能建設,用儲能來補償新能源的波動性;在構建統一公開電力交易市場的同時,將綠電制度和碳匯交易制度作為保障,提高清潔能源使用者和開發者的積極性。
核能是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撐。中廣核集團董事長楊長利向調研組介紹,集團充分發揮國家核電發展主力軍作用,2021年集團核電上網電量達2011億千瓦時,等效減排二氧化碳近1.5億噸。同時,楊長利也直言,當前在新能源發展建設中存在低水平重復投資等問題。
“在新能源項目的投資和建設方面,政府需更好規劃市場。”調研組認為,除了政府發揮作用,企業也要在技術上尋求突破,實現有規劃的管理,多管齊下,推動產業科學有序發展。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離不開市場機制的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在對接國際碳市場上先行先試,打造更加便利的碳減排相關要素跨境流動支持體系,講好中國對外綠色投資的故事。”座談中,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孟萌談了想法。
對此,調研組建議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可加強對于碳足跡的研究,在碳足跡循跡上多下功夫,把底子打牢,發揮好碳交易權的作用。
從新能源汽車到各類新能源的研究利用,在座談會上,調研組還和華能東莞燃機熱電有限責任公司、比亞迪集團、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等的相關負責人展開了深入交流。
數據顯示,2021年廣東單位GDP的能耗降低到了0.306噸標準煤/萬元,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在了解廣東省政府及相關部門關于現代能源體系建設等相關情況的介紹后,結合調研與廣東省實際,調研組圍繞能源供給側改革、能源流通環節效能、建設統一電力市場、加強能源國際合作等提出了相關建議。
從液氨制冷系統、地形氣候保護系統,到近零碳排放示范區,再到大數據開展氣象預測……在北京,致公黨中央調研組考察了國家速滑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中關村延慶園氫能產業園、張北柔性直流工程北京延慶換流站,走訪了國家能源局、中國氣象局、國家電網等單位,召開座談會了解相關情況。
調研組認為,統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要處理好煤炭與可再生能源動態優化組合的關系,科學、動態、有預見性地實現能源供給,做好能源供給側改革;營造好碳交易市場,完善碳足跡核算方法,做好能源需求側改革;同時,聯通好供給側與需求側市場,建立全方位開放的統一碳交易和綠電交易市場,促進能源產業改革,真正實現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的目標。
圍繞調研主題,調研組還以學術沙龍等形式聽取了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除北京、廣東外,調研組還委托福建、廣西、云南、四川等地的致公黨省級組織圍繞各地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調研。
調研組表示,希望通過實地調研和座談,充分了解情況,認真梳理、分析構建現代能源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意見和建議等,為構建現代能源體系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