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新時代】
2006年,我來到北安門社區工作。這里以老舊小區為主,住著一萬多名居民,老齡人口比例超22%。起初我內心有點兒打退堂鼓,但又覺得作為黨員就該挑重擔。
社區黨委書記的工作應當怎么干?我決定先聽聽群眾的意見。我用半年時間把社區3700多戶人家全都走訪了一遍,特殊群體中誰家有啥情況,我都了如指掌。
什么是社區基層黨建?就是凝聚人心、成風化人,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千家萬戶,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
這些年,我帶領社區整治環境、組織結對幫扶、舉辦文體活動……群眾想什么、缺什么,我們就干什么。
一次晚間散步,我發現前半山園小區基礎設施陳舊,有兩棟樓的單元坡道未配備護欄,給老年人出行造成不便。這需要改造,但怎么建、建成什么樣?我心里也沒數。
我召集居民議事會,請網格書記、居民代表和有建筑構造經驗的老黨員共同討論,與設計單位探討解決方案,一次次修改圖紙設計,全程現場監工,確保藍圖絲毫不差地變成現實。竣工那天,居民紛紛豎起大拇指點贊,“小改動帶來了大便利”。
社區工作16年來,我深深體會到,一個人、一個社區的力量太有限,解決社區民生問題必須“四兩撥千斤”。我們以黨員引社團,以社團聚群眾,成立了“‘志友’工作站”“火鳳凰驛站”“趙大姐工作室”,充分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
我們還想方設法整合資源,連年舉辦“民生菜單招親會”,通過黨員群眾下單、社區黨委接單、共建單位做單,解決了雨天積澇、小巷坑洼、路燈缺乏等民生問題。
如今,社區環境整潔有序,居民幸福指數大大提升。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我要繼續努力,以黨建工作為抓手,把服務做到百姓的心坎上。
(本報記者蘇雁、劉已粲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