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京民大廈,李代相。
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李代相
1933年8月1日生于瀘溪縣達嵐農村。1950年12月入伍。
1951年4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于嚴峴山同美國王牌軍騎兵一師的兩個團血戰三天四夜,在大部分戰友都犧牲的情況下,用手榴彈、沖鋒槍、步槍沉著應對,消滅敵人150多人,戰后榮立一等功,后又三次榮立三等功。
1954年4月被保送到重慶第二步兵學校學習。
1959年4月調到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工作,直至退休。
李代相一生歷任戰士、班長、軍校學員、軍事教員、助理員、解說中隊長、隊長、科長、副師職協理員。
7月29日上午6點,李代相起床洗漱,隨后拿出自己的軍裝端端正正穿好。襯衣帽子外套各就各位,末了16個獎章往胸前一掛,密密麻麻。
這天上午,他在北京市軍休事務安置中心做演講,講自己17歲抗美援朝、經歷十三次死亡考驗、殲敵超過150人的故事。
李代相個子不高,少年時,他差點因為這個未能如愿參軍。17歲時靠繞著村莊跑三圈的表現,爭取到了入伍機會。他從沒想過自己會在異國一個從未聽說過名字的山頭打上三天四夜的仗。曾經和他一起走上嚴峴山的五連弟兄一共180多人,最后只有18人活著走下來,李代相所在排更是只剩下他一個。
和70多年前那噩夢般的日子相比,現在的他過得平和寧靜:每天早上6點起床,看看書,出門溜達溜達,晚上11點睡覺。那些曾經不斷出現在他夢里的炮彈隨著時間的推移,終于慢慢隱去。
靠跑步能力成功入伍
朝鮮戰場對戰敵王牌
1933年8月1日,李代相出生于湖南省瀘溪縣達嵐區黃巖溪村一個農民家庭里。李家姐弟6人,李代相行四,父母去世那年,大姐12歲,幺弟剛會走路。為了讓弟弟妹妹都活下去,大姐把二哥送到城里當學徒,李代相則被送到了一位叔伯那里學燒炭。長大后給人干苦工維持生計。
1950年,村里來了解放軍47軍。看著別人穿著黃綠色的軍裝,他很羨慕。
怎么才能當兵呢?他十分苦惱。“后來有一次,我背著一筐煤出來去過磅,一位解放軍站在過磅處,他發現這筐煤有130多斤重,感到很驚訝,說這么重,你個子這么小能背得出來很了不起。”
聊著聊著,李代相說:“解放軍同志,我想當解放軍,就是不知怎么做才能當得上?”
“他說47軍正在招新兵入伍,但是要回本村申請。”李代相喜出望外。“差點沒當上,因為我個子小,年齡也小。征兵的軍官叫我繞村子跑三圈看看,我不到10分鐘就跑完了。就靠著這點機靈勁,我最終成功入伍。”
在長沙訓練了幾個月后,“優秀射擊手”李代相上了朝鮮戰場。1951年4月,李代相隨軍入朝,此時抗美援朝正在進行第五次戰役,47軍到達順川郡,主要任務是防止敵軍從西海岸登陸,以及搶修飛機場。
1951年9月29日至10月22日,美軍發起秋季攻勢,47軍奉命阻擊美軍進攻。李代相所在的416團二營五連需要守住俯瞰公路的嚴峴山,他們的對手,是美軍王牌——美國騎兵第一師。
到達陣地的時候是半夜,五連馬上開始挖戰壕和貓耳洞。天亮之后,敵軍開始進攻,炮火覆蓋了整個陣地。打退敵人的第三次進攻后,一排班長吳連義命令李代相到二排指揮所匯報戰況,同時請求補充彈藥。”從陣地到二排指揮所大約六十米,幾乎沒有任何掩體,“只能悶頭跑,啥其他辦法都沒有。”
李代相奇跡般地跑過去了。他眨著眼睛向記者伸出四個手指,“我身上衣服被打出了四個洞,但是我連個擦傷都沒有。”
李代相沖到二排指揮所時,一排仍在與敵人對抗。兩天后,陣地守住了,但活著的戰士只剩下5個人。“連長張永富組織了一個突擊隊去營救這幾個人。”突擊隊員13人,班長吳連義帶隊,李代相是隊員之一。
李代相一行人走到半山腰時,“突然就被手電筒照到,對方立刻就開槍了。”
開完槍,手榴彈也扔了過來。李代相被手榴彈炸傷,萬幸沒有傷及要害。昏迷了一陣后,他醒了過來,迅速加入戰友中和敵人展開肉搏。
“后來我周圍沒有活著的戰友了。”他開始四處尋找,找來找去,最后在戰壕另一頭找到了班長吳連義,他身中三彈,傷得很重。”他背起吳連義,從陣地側翼悄悄下山回到指揮所。回去后,他得知一排被圍困的五名隊員已經順利突圍,但本次作戰的13名突擊隊員有10人犧牲。
負傷不下火線 一人堅守陣地5小時
嚴峴山的戰役持續了三天。敵人兵分三路在坦克、火炮的掩護下進攻嚴峴山的主要陣地。
兩天戰斗后,雙方的損失都很大,五連180人只剩下了60多人。五連最后的戰士們進行了一個宣誓會。
李代相至今仍清晰記得誓詞的每一個字。“為了祖國和朝鮮人民的幸福,為了這血染的土地,為了給犧牲的戰士報仇,我們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堅決和敵人戰斗到底。”
從上午八點多,打到下午四點多,人越來越少,還有戰友用手雷和敵人同歸于盡,到最后,全排只剩李代相一人堅守陣地。
一發炮彈在他身邊炸開,李代相被震暈。
被前來增援的戰友救醒時,他正在吃飯,“我抓著就往嘴里塞,正吃得香,敵人那邊也傳來了撤退的消息。”
這場戰斗五連只剩下18人,一共打退敵人進攻29次,消滅敵人1200余人,榮立集體特等功,李代相榮立一等功,他的立功證書上這樣寫道:“李代相在血戰嚴峴山的三天四夜中,參加突擊隊解救一排戰友突圍,從敵群中救出重傷員吳連義;在10月8號的戰斗中舍生忘死、英勇頑強、負傷不下火線,孤軍堅守二排正面陣地5個多小時,殲滅敵人150多人。”
1953年7月27日,朝鮮戰爭停戰。8月15日,朝鮮政府在平壤舉行慶祝停戰招待會,李代相代表47軍出席了招待會,獲得朝鮮政府頒發的榮譽勛章、軍功章。
走下戰場后,李代相有機會學習文化知識,很快學到能夠看懂報紙。1954年4月,李代相被保送到重慶第二步兵學校學習三年。畢業后留校任教。
1959年,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成立,李代相被抽調前往支援建設,在這里,他遇到了曾經有過一面之緣的陳代琳。陳代琳畢業于成都軍區護士學校,和李代相在成都軍區的一次運動會上相識。這一次兩人“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援建結束后,李代相留了下來成了一名解說員。從軍事博物館退休后,李代相開始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
又是一年八一建軍節,李代相應邀參加了幾個演講和采訪。他樂于講述曾經的故事,他想讓年輕人們明白昨日之血淚,更想告訴他們,他曾經用鏗鏘熱血去追求的美好愿景,今日已經成為現實。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楊雪
我參軍的時候,真的是義無反顧。我覺得老百姓過得太苦了,我要盡我一份力,讓大家過上更好的日子。——李代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