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以下簡稱《愛國主義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的實施,將進一步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凝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愛國主義教育法》規定了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涵蓋思想政治、歷史文化、國家象征標志、祖國壯美河山和歷史文化遺產、憲法和法律、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國家安全和國防、英烈和模范人物事跡等方面。并對公職人員、企業事業單位職工、村居民、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等不同群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分別作出相應規定。
從推翻舊中國“倒海翻江卷巨瀾”,到建設新中國“敢教日月換新天”,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間正道是滄桑”,正因為有著深厚的家國責任,中國共產黨人才擔負起民族復興的大任;正因為有著強烈的家國擔當,億萬人民用雙手和汗水建設起青春的中國、壯美的中國。由此可見,愛國與愛國主義精神在過去、現在、未來都不可或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愛國主義是最高尚的情感之一,不分年齡。新時代的青少年,是中國的明天,他們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正因如此,《愛國主義教育法》在規定面向全體公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突出學校和家庭對青少年和兒童的教育。通過《愛國主義教育法》教育引導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造就祖國需要的優秀人才,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制定愛國主義教育法,是讓愛國主義教育具有更強的規范性、穩定性,也意味著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上升到法律責任的高度。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因此,更要把愛國主義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指出:“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獻國家。”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愛國方式,但愛國的共同底色從未改變。進一步講,制定愛國主義教育法,進一步形成全社會一體遵循的法律規范,有利于更好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法治方式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質量和實效。
無論是加強愛國主義的內容建設,還是國家通過功勛榮譽表彰制度,褒獎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士,或是在重要紀念日開展紀念活動,都是在講好愛國故事上下功夫,在提高內容質量、教育實效上花力氣,不斷引導全體人民尤其是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讓愛國主義精神在每個人心中牢牢扎根。
以法治手段保障愛國主義教育常態化,就一定能振奮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激勵億萬人民用新的偉大奮斗創造新的偉業。(陳語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