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9月10日電 題:回到帕米爾,讓更多孩子走出帕米爾
新華社記者戴子鸞、馬鍇、古扎麗努爾·塔依爾江
今年教師節前夕,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以下簡稱“塔縣”)任教的35歲塔吉克族教師仙迪·米蘭夏被塔縣教育和科學技術局評為全縣教育先進工作者。當晨曦映紅雪山,現為校長的他,在達布達爾鄉小學迎來了自己的第11個教師節。
塔縣坐落于帕米爾高原東麓,平均海拔4000多米,素有“云端上的縣城”之稱。仙迪任教的達布達爾鄉小學在群山深處,是塔縣最為偏遠的鄉鎮小學之一。
當老師,是仙迪20多年前就有的愿望,當時的他是這所小學的學生。
那時候,達布達爾鄉的孩子們上學是出了名的難。牧民散居大山深處,交通極不便利。特別是最為偏遠的熱斯喀木村,孩子們要騎著駱駝、騎著馬翻過海拔超過5000米的山達坂、蹚過湍急冰冷的葉爾羌河,才能到鄉里或縣里的學校就讀。
仙迪說,讀書是山里孩子走出去最近的路,老師們叮囑最多的話就是“好好學習,將來到外面去看看”。這句叮囑也成為小仙迪的目標,因為在他眼里老師“知道的人和事最多,是全鄉最厲害的人。”
除了父母、老師的鼓勵,仙迪還得到了來自山外陌生人的幫助。在他入學的1996年,中國建設銀行新疆區分行開始援建達布達爾鄉小學,給孩子們建教室、捐物資,為像仙迪一樣外出求學的孩子提供助學金。
小學畢業后,仙迪先是到塔縣縣城讀完初中和高中,后又考入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坐火車上學、用電腦做作業……走出帕米爾高原群山的仙迪解鎖了一個又一個的“人生第一次”。
山外世界廣闊有趣,但畢業后的仙迪仍選擇回到山里去。“給孩子們講我看到的世界,幫更多孩子走出來,就像當年我的老師和幫助我的人一樣。”仙迪說。
2014年初,仙迪回到達布達爾鄉小學擔任計算機老師。“以前根本想不到,鄉里的小學也能有計算機教室。”仙迪說,得益于政府持續投入和社會公益力量援助,學校教學、學生住宿的硬件設施都比以前好得多。
仙迪·米蘭夏為學生們教授計算機課。(受訪者供圖)
為優化教育資源配置,2008年起,塔縣將全縣四至六年級學生集中到硬件設施更好、師資力量更足的塔縣小學就讀,讓孩子們享受更好的教育。從那以后,達布達爾鄉小學只保留一到三年級的學生。
“師資力量比以前充足多了。”仙迪說,相比于自己讀書時,現在學校里年級少了,但老師多了,其中不少老師都在外地上過大學。
仙迪任教的這些年里,達布達爾鄉小學的軟硬件仍在不斷提升。2019年,塔縣啟用“班班通”遠程教育系統,達布達爾鄉小學的孩子們不僅能和縣城小學的孩子們同讀一本書,還能同上一堂課。
仙迪·米蘭夏與學生們在學校的音樂教室中。(受訪者供圖)
由于牧民居住分散,全校現有的167名學生中有60多名住校生,其中21名學生家在熱斯喀木村。雖然柏油路已能直通村里,但仍需幾小時車程,所以孩子們通常只能在寒暑假或小長假回家。
仙迪和老師們常會住在學校,給住校生補課,陪他們吃飯、洗澡、做游戲,還搭起溫棚給孩子種上各種蔬菜。時間久了,孩子們開始把仙迪叫作“仙迪爸爸”。
仙迪獲評全縣教育先進工作者的同時,達布達爾鄉小學獲評先進集體。這是份極佳的教師節禮物,但仙迪心里也在期待另一種禮物。
“我回達布達爾鄉教的第一批孩子現在基本都在縣城讀高中,再過一兩年他們中就會有人考進大學。”仙迪說,“能看到我教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得更遠,是我最想要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