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2月28日電(李京統)近日,主題為“科普共創 探索無界”的科普正能量創作者活動在北京舉行。活動現場,來自學界、企業、地方科協、優秀科普作者代表用生動鮮活的科普報告分享了新時代科普傳播的創新路徑與實踐經驗。
科普正能量創作者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解鎖科學傳播“破圈密碼”
科普正能量創作者活動以主題分享、圓桌對話等形式,呈現科學傳播的多元可能性。
活動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英澤說,要用公眾聽得懂的語言傳遞科學本質。他結合臨床案例指出:“科普不是知識的堆砌,而是建立科學家與公眾的情感連接。”
全國氣象學科首席科學傳播專家朱定真在《科普何以“正”當時》的分享中,從氣候變遷的緊迫性切入,提出“科普要把握時代脈搏,在爭議性議題中堅守科學理性”。他指出,“當前年輕科技科普工作者應傳承老一輩科學家精神,做到‘態度正’,既要關注時政,同時要重視需求。這個需求,一個是國家級的戰略需求,國家的整個戰略,科技發展向哪個方向去了,哪個方向的科普我們加深地做。還有一個需求就是受眾的需求。
短視頻團隊主創喬晨分享了勝利油田”一分鐘讀懂油田“系列作品的創作心得,揭秘如何通過場景化敘事和可視化技術實現科普內容的”破圈傳播“。河南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李紀峰以”中原文化中的科學基因“為切入點,介紹了如何將科普活動與地方產業相融合。AI動畫短片《山海奇鏡》制作人陳坤則帶來”AI驅動的科學可視化革命“的前沿分享,展現了人工智能技術在科普創作中的無限潛力。
以創新之力點燃全民科學熱情
科普創作要突破科學本身,需要進行跨界,包括形式的跨界、內容的跨界,以及創作者的跨界。活動現場,南京醫科大學康復醫學院名譽院長勵建安提出,“科普應打破專業壁壘,讓科學成為大眾生活的語言”,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郭光普強調“用趣味實驗消解科學焦慮”。
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2024年年底,新修訂的《科普法》發布不僅指明了科普的重要地位和目標方向,還明確了中國科協在科普舞臺上的“C位擔當”。據了解,2022年,中國科協啟動了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活動現場,科普中國相關負責人介紹稱,“通過創作培育計劃,科普中國幫助創作者一步步探索著自己內容的邊界,突破自我”。
此次“科普共創 探索無界”科普正能量創作者活動由中國科協科普部指導、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院大學科學技術協會協辦,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等單位的近200名科普愛好者參加了此次活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