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張張溫暖的笑臉、一句句耐心的解答、一次次真誠的幫助……在我們的身邊,總有這么一群人,他們不問姓名,不論年齡,不計付出,總在別人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他們熱情的雙手。他們,平凡,亦不凡;無名,亦英雄。他們用默默奉獻詮釋著志愿精神,用凡人星火點亮著人間大愛。這里,講述著4名志愿者的故事,值得我們一起來品讀和傳播。
母雨桐 給孩子做好榜樣
記者 王孝竹

母雨桐看望商州區楊斜鎮水平村的留守老人
2019年,商洛多家社會組織聯合在商洛萬達廣場舉辦了一場大型慈善盛宴。在這場盛宴上,家住萬達附近的母雨桐不僅捐了款,而且積極加入商洛彩虹公益中心成了一名志愿者。此后,母雨桐經常參加各類公益活動,若有機會能帶上孩子一同參加,她也會帶著孩子一起,從小培養兩個孩子幫助他人的習慣。
今年44歲的母雨桐是黑龍江人。2002年,因為工作的原因來到了商洛。母雨桐說:“商洛人很好,我在商洛結交了很多朋友,也是在這里認識了我老公。”母雨桐在商洛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半,并就此扎根在這里。得知母雨桐加入了公益組織,她的老公十分支持她,去比較遠的地方做公益時,她老公就讓母雨桐開上私家車載著同去的志愿者。母雨桐常說,她能夠參與公益活動,除了空閑時間比較多外,更多的是來自家人的支持與認可。兩個孩子同她參加了幾次活動后,就表示要把自己的壓歲錢捐給山區的孩子。2019年冬天,母雨桐去商州區麻街鎮一所幼兒園做志愿服務活動,在去的前一天,她給孩子們說要幫助小朋友,兩個孩子都很用心地準備了禮物送給小朋友。
母雨桐在做志愿服務的時候十分積極,也很細心。2020年11月,母雨桐在商州區麻街鎮湖新村參與“老有所憶”公益活動時,看到村里一些老人在拍照片時頭發很亂,衣服也不整齊。母雨桐就找來梳子為老人們梳理頭發,再幫老人們整理衣衫,讓老人能夠拍出體面的照片。此后,只要是去參與“老有所憶”公益活動,母雨桐都會隨身帶著梳子,方便給老人梳頭發。
讓母雨桐印象最深的事,就是去商州區腰市鎮江山村給老人發照片時,一位老人拉著她的手說:“謝謝娃給我拍了這么好的照片。”
母雨桐回答:“不用謝,這都是我們的攝影師給您拍的。”
老人指著自己的照片說:“是你給我把頭發梳得整整齊齊,衣服扣端正的啊,謝謝娃呀!”
母雨桐沒有想到這么小的一件事,能讓老人記得那么清楚,當時拍攝時去了很多志愿者,大家穿著一樣的馬甲都是忙忙碌碌的,她與老人只有匆匆一面,她都沒記住老人,但老人卻記得她,這讓她很意外也很感動。
母雨桐說:“在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時,我看到了還有很多老人和孩子需要社會的幫助,有物質的需求,也有精神的需求。在山區,留下來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孩子,他們需要社會的關懷。志愿服務能幫助老人與孩子們的雖然不多,但能給他們留下一段美好快樂的回憶就是志愿服務的本質。我會一直參與志愿服務,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母雨桐一直以來就像自己說的那樣,積極參加公益活動,用行動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用行動為孩子做榜樣,給孩子指明前進的方向。
李文斌 人總要做點有意義的事
記者 楊 鑫

李文斌在柞水縣紅巖寺鎮紅安村送溫暖
“這里多走兩遍,高速路口外地來的車輛比較多,消殺徹底一些。”“看穿上多精神,這個羽絨服比您老人家的棉襖暖和多了,別舍不得穿。”無論是在疫情防控的一線消殺現場,還是在關愛山區老人的物資發放現場,都可以見到志愿者李文斌的身影。
李文斌是商州區楊斜鎮水平村人,出生于1981年。身為退伍軍人的父親常常教導他“有國才有家”,因此李文斌自小就養成了堅韌不拔、樂于助人的優秀品質。
早些年,李文斌做過服裝生意,還開辦過蜂窩煤廠。2005年,通過學習,他掌握了一定的安全管理技能。近幾年,他在企業從事安全管理工作。2018年,李文斌正式加入了商洛曙光救援隊,從此他的愛心奉獻之路正式開啟。
平日里的李文斌除了參加商洛曙光救援隊的活動外,也積極參與其他公益組織的活動。2019年商洛國際馬拉松大賽時,李文斌積極加入到醫療通信保障工作中,與眾多志愿者一起助力這一國際賽事。在關愛山區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活動中,他出人出車,冒雪為空巢老人送去棉衣2000多套,為1000多名留守兒童送去了健康實用的“清潔包”以及學習用品等。熱心公益的他,成了志愿者們學習的榜樣。
2020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承擔疫情防控任務的商洛曙光應急救援隊車輛不夠,李文斌便駕駛自己的車,自費加油,自費購買車頂宣傳擴音器捐贈給商洛曙光救援隊,進行流動疫情防控宣傳,前后耗時1000個多小時,足跡遍布商州區的所有鎮村。
2020年8月,洛南縣遭遇暴雨洪澇災害,身為商洛曙光救援隊隊員的李文斌與隊友們第一時間趕往災區,為抗洪救災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2021年7月22日,洛南縣再次遭遇暴雨洪災,23日,李文斌就與商洛曙光救援隊的21名隊員立即趕往災區參與救援工作。同時,在根據受災情況請示洛南縣應急指揮中心同意后,迅速向陜西曙光救援隊申請增援協助,全省22支隊伍266名救援隊員迅速集結趕往洛南災區。當時全省所有趕來參與救援人員的后勤保障成了難題,李文斌臨危受命全權負責隊員的后勤保障工作。救災的8天8夜里,李文斌每天凌晨3點前從未休息過,安排隊員食宿、調派人員參與救援、對接物資,每一個細節他都親力親為,他的默默付出贏得了全省22支隊伍的一致好評。
2021年12月,受西安疫情影響,此時擔任商洛曙光救援隊副隊長的李文斌又沖在了一線,組織隊員成立商洛曙光救援抗疫突擊隊,使用專業彌霧機對商洛北高速出口、商路西高速出口、商洛火車站以及仁和社區等100多家單位和社區進行了全面消殺,其中兩個高速出口更是多次循環進行消殺作業。前后歷時近20天,消殺總面積約65萬平方米,有4萬多人受益。
作為一名志愿者,李文斌明知參與公益活動沒有報酬,甚至有些救援活動還存在一定危險,更需要投入相當的人力、財力,但他從無怨言。李文斌為公益事業竭盡所能無私奉獻的精神得到了組織和同仁們的認可,2021年他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時獲得陜西曙光救援隊2020年度優秀隊員稱號。他說:“人活著總要做點有意義的事情,這樣的生命才更有價值。”
周 超 盡己之力 幫助他人
記者 白志鑫

周超給丹鳳縣蔡川鎮庵底村的孩子們送去食品
“盡己之力,幫助他人。”這是2016年周超選擇成為一名志愿者時的初心。如今,6年過去了,周超參與的志愿活動超過1000次,幫助過6000多名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彰顯新時代志愿者的使命與擔當。
2月20日,記者在丹鳳縣朝陽愛心志愿者協會的辦公室見到了周超和協會的其他志愿者,他們正在策劃新學期對各鄉鎮學校留守學生的愛心捐贈活動。“已經開學了,我們計劃給他們送去一些開學需要的東西。”周超說。
今年40歲的周超是土生土長的丹鳳人,2016年從部隊轉業回到家鄉工作。一次偶然機會,周超與朋友下鄉去看望一位孤寡老人,周超至今都記得當時看到的景象:破敗的房屋、屋內臟亂的陳設、老人佝僂著的背。對于從小在縣城長大的周超,這些對他無一不是一種震撼,周超當時就下定決心要做點什么來幫助他們。回去后,周超聯系并發動身邊的朋友,和以前工作時結識的企業負責人聯系,把自己的見聞和想法與他們暢談,籌集幫扶物資。第一批物資籌集到后,周超與朋友一起去了村里,將物資發放到了困難老人手中。看著一張張質樸的笑臉,周超更加堅定了以后幫助他人的想法。
2017年6月,周超與4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丹鳳縣朝陽愛心志愿者協會,他們希望發揮團隊的力量更好地服務群眾。協會一開始只有20多人,隨著一次次活動的舉辦,志愿者人數持續增加,目前協會注冊登記的志愿者已經有100多名。在大家的努力下,協會組建了理論宣傳服務隊、惠民服務宣傳隊、紅十字救援隊、愛心義診服務隊、文化宣傳服務隊5支特色志愿者服務隊,開展“愛心伴夕陽”、牽手留守兒童、“愛心‘衣+衣’、情暖山區娃”等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周超說:“志愿精神的真諦是用愛心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同時鼓勵更多的人一起去傳承這種精神,這是我們志愿者的一個信念。”
打掃衛生、剪指甲、洗腳、洗頭發、過生日、演節目……周超與其他志愿者身體力行地陪伴和關愛著那些空巢老人。“對于普通人來說,像剪指甲、理發等這些事都很簡單,但對于年邁且行動不便的空巢老人來說,很多簡單的事就變得很困難。而且我們都知道,這些老人缺的不僅是物質上的幫助,還有精神上的陪伴。”周超坦言,在山區的校園,還有許多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們內心孤獨又敏感。周超與其他志愿者通過征集山區留守兒童的“微心愿”,開展志愿者“一對一”結對認領幫扶,對那些孩子進行日常的關心關愛,為他們提供心理疏導,帶他們去海洋館、游樂場等,豐富他們的假期生活,開闊他們的視野。
去做志愿服務活動的次數多了,周超也成了那些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最親切的人,每次聽到“小周”“周叔叔”這樣的稱呼時,周超心里總是暖暖的。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多年,周超跑遍了丹鳳縣的溝溝岔岔,把志愿者的溫暖送到了每個需要被關愛的家庭之中。
“看著他人因為我的幫助,臉上有了笑容,我的心里也是開心的,我將一如既往地投身到志愿服務活動中去,同時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務活動中來。”周超說。
葛發青 做公益讓我找到自身價值
記者 肖 云

葛發青(右)和志愿者在山陽縣戶家塬鎮慰問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人員
2007年,21歲的葛發青一心只想把生意做好,他在山陽縣城開了一家家居店,接觸了各式各樣的顧客。
在送貨上門過程中,葛發青發現有些家庭因人口多、意外事故、疾病等原因,家庭十分困難。一次,有一對父子來店里看家具,說是準備給兒子結婚。挑家具時,他們只挑便宜的看,好不容易挑好了,聽到總價時父子倆又猶豫不決、面露難色。葛發青以為是這對父子“摳門”。送貨上門時,他才看到這家的真實情況:房屋破舊昏暗,基本沒有啥像樣的家具。后來葛發青按進價將家具賣給了這對父子。那時,葛發青就在想:對于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自己何不盡一份綿薄之力呢?
一次入黨培訓會上,葛發青認識了“山陽好人”王力,經王力介紹,葛發青加入了山陽縣愛心公益志愿者協會。葛發青說,最初,他只是充當司機的角色,和大家一起待久了,被很多無私奉獻的人打動,逐漸養成了一種習慣: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他都會幫一把。
2020年和2021年夏季,全市普降暴雨,洛南、山陽等地受災嚴重,葛發青和志愿者們開著車,頂風冒雨,途經多個水毀路段,為災區送去了急需的方便面、折疊床等生活物資。
在高考、中考愛心送考活動中,葛發青也從未缺過席,為考生金榜題名助一臂之力。
2021年底疫情防控期間,作為黨員,葛發青積極響應小區及愛心協會的疫情防控志愿者招募,他白天開著自己的車,和協會成員奔赴山陽各大高速路口及銀花鎮、中村鎮、色河鋪鎮慰問一線執勤人員,晚上又趕回來在小區執勤。有人不理解他為啥把自己搞得這么累,他卻說:“抗擊疫情,關乎每個人的健康,只有人人出力,才能戰勝疫情。”
今年1月的一天,氣溫驟降,風雪交加,葛發青正在距離縣城40多公里的山區慰問執勤人員,妻子打來電話,焦急地說兒子發燒到39.8度,吃退燒藥不管用,葛發青把后備箱的物資卸下來就急忙往城里趕,把兒子送進醫院安頓好之后,又趕去山區接隊友們,等回到家已經是深夜了。
一年多來,葛發青參加志愿服務活動80多場次,他為做公益走了近1萬公里。山陽愛心公益志愿者協會會長王力說:“每一次開車的是他,出過路費的是他,加油的還是他。越是偏遠地方,他的車跑得越多。”
作為協會黨支部委員,葛發青還積極捐款,用于愛心助學、社會救災……他成了眾多志愿者學習的榜樣。他的妻子說他:“他做公益比做生意還上心。”
葛發青說:“做公益讓我找到自身價值,只要在能力范圍內,我會一直堅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