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方 方
垃圾分類成為日常習慣

志愿者在金鳳山廣場參與“美麗城市你我守護,志愿護綠你我同行”活動。
近年來,在商州中心城區,市民驚喜發現:街道兩旁擺放的垃圾分類箱十分醒目,即便是人流量較大的路段,垃圾隨手分類也已經成為大家的日常習慣。
自2020年12月份,我市啟動中心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以來,市、區相關部門齊心協力、凝聚合力,積極推進中心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2021年10月份,商州區成功申報為省級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區。為此,商州區專門成立了垃圾分類辦公室,負責中心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統籌協調、組織實施、監督檢查等工作,并抽調5名工作人員負責辦公,配備垃圾分類督導員150名,在城區30個小區宣傳和督導垃圾分類工作。
“普及垃圾分類知識,轉變群眾思想觀念很重要,讓大家配合我們,工作才可以順利進行。”垃圾分類辦公室工作人員朱娟娟介紹,垃圾分類看似是舉手之勞的小事,但面對整個商州城區來說,卻是一場不小的考驗。為了讓垃圾分類深入人心,商州區政府召集各單位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知識專題培訓,宣傳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環節的規范要求。
同時,相關單位定期開展垃圾分類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等宣傳活動,讓民眾深刻認識垃圾分類對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垃圾分類工作人員還自行編排垃圾分類相關舞蹈、啦啦操、健步舞、小品及演講賽,創新宣傳方式。”朱娟娟說,他們在商州區全興紫苑、群賢居等30個小區及公共場所進行文藝節目演出和互動游戲,活動過程中,發放垃圾桶20個、圍裙300個、扇子500個和分類指南等宣傳資料3000份,以此提高市民的垃圾分類知曉率。
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
商州區第二小學的學生展示手工制作大賽中的獲獎作品。
3月4日,商州區第二小學思政課老師龍棟良,在二年級五班開展“我們不亂扔”垃圾分類主題課堂,對學生進行垃圾分類知識培訓。
課堂上,龍棟良講解了生活垃圾分類基本常識、垃圾分類的意義及作用,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卡通圖片在PPT上進行演示。“不亂扔垃圾能讓我們的校園、社區、公園、街道等公共場所變得干凈美麗,這是一種文明行為,同學們想不想做一個既講衛生、又講文明的小學生呢?”互動環節中,龍棟良提出怎么處理身邊產生的垃圾等多個問題,學生答對獎勵“文明花瓣”。為了加強學生對垃圾分類知識的理解記憶,龍棟良還自編兒歌《扔垃圾,有學問》和學生一起演唱。
據了解,近幾年商州區第二小學通過主題班會、教師培訓會、家長會等形式宣傳教育垃圾分類的好處,在“變廢為寶”手工制作大賽中,學校所有美術組老師指導學生利用廢舊紙箱、飲料瓶、水管等廢棄物品制作相機、樓房、火箭、坦克、飛碟等手工作品,賽后將300多名學生的獲獎作品集中在學校展出。“我們向學生與家長發出垃圾分類倡議書,讓孩子把垃圾分類知識帶回家。”龍棟良說,每次活動的開展,都得到了全校學生的積極響應,不僅提高了他們的資源保護意識,還使他們從小養成勤儉節約、垃圾減量、低碳環保的行為習慣,形成“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引領整個社會”的良好社會氛圍。
市民點贊身邊新變化
督導員引導住戶正確投放垃圾。
“認清四色垃圾桶,垃圾分類要清楚。藍色大桶可回收,變廢為寶好顏色。綠色大桶裝剩菜,變成肥料來灌溉。紅桶垃圾最有害,電池燈管就是它。灰色大桶裝其他,尿布舊物來安家。”在時代華城小區,督導員牛燕一直在用垃圾分類順口溜給住戶進行宣傳,住戶王春陽表示這樣的宣傳方式好記,好理解。
“我們小區以前只有兩三個垃圾桶,也沒有分類亭,現在一個分類投放亭有十幾個垃圾桶,規范多了。”王春陽說,從前小區垃圾投放不規范,垃圾桶外垃圾成堆,看到督導員為了讓住戶規范投放,給大家講解垃圾分類收集及投放的相關知識,自己也跟著幫忙宣傳,她認為環境好了人人受益。
“小區督導員和市區的環衛工都很辛苦,他們不怕苦不怕累,城市因他們而美麗,為他們點贊!”王春陽說,商州城區環境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美、變好,市區的環保活動也越來越多,小區有環保活動她會和鄰居、親朋好友共同參與,不但增進鄰里關系,也增強了大家對垃圾分類的了解。同時,她自己還會帶著孩子參與一些戶外親子環保活動,讓孩子從小樹立環保意識,學習分類知識,養成垃圾分類的文明習慣,共同呵護綠色家園。
讓環境更美麗更宜居

志愿者進社區、進商店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
3月5日8時許,張小曉身著綠色的工作馬甲,和垃圾車的司機一起處理著小區內垃圾。忙完垃圾處理后,她立即回到小區保潔處,將廚余垃圾桶用清水擦洗了兩遍,冰冷的水把她的手凍得通紅。
張小曉是商州人,在商州區垃圾分類辦公室做垃圾分類督導員,上崗后她被分配到離家不遠的御湖公館小區,每天負責引導小區群眾正確投放垃圾,科普垃圾分類知識,保持生活垃圾分類亭周邊環境整潔。御湖公館小區有4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亭,亭子上貼著《垃圾分類倡議書》《什么是生活垃圾分類》和《垃圾分類投放指示圖》。在亭子下方,放置了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有害垃圾等多個垃圾桶,每個分類亭配備兩名督導員,她們工作時間從8時至19時。
每逢節假日,小區的垃圾會比平常多,也加大了張小曉的工作量。“去年剛來到這里,很多住戶不懂得如何對垃圾進行分類,扔了就走,引導他們,他們認為我沒事找事。”張小曉剛到小區工作時,工作開展得并不順利,住戶不配合,垃圾分類工作難以推進,張小曉只能用夾子把垃圾袋里的垃圾重新分類。除此之外,她還要忍受刺鼻的臭味和飛舞的蒼蠅蚊子。
“女子,你還沒下班啊,周末也在上班太辛苦啦,沒吃飯了去我家吃點。”中午12時許,住戶李彩霞下樓扔垃圾,看見張小曉仍在工作,連忙關心起來。今年65歲的李彩霞覺得小區正是有了張小曉這樣的督導員,才使小區環境變得越來越干凈了。“我們小區以前只有三四個垃圾桶,也沒有分類亭,有時候經過垃圾桶只能捂著鼻子跑過去,現在,垃圾桶旁邊成了最干凈的地方。”她認為,督導員的工作不好干,整天風吹日曬站著工作,勸說別人還得看別人臉色。而張小曉認為思想意識是慢慢改變的,引導時間長了大家總能接受。平日里,張小曉在小區遇到老人、孕婦不方便時,還會義務幫忙,這些暖心的細節慢慢拉近了她和住戶之間的關系,許多住戶不再有抵觸情緒,反而會主動找她聊天,了解垃圾分類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