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發展生態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側記
本報通訊員 靳天龍
商洛市位于秦嶺東段南麓,是我省唯一全域處于秦嶺保護區的地級市,先后獲得國家森林城市、中國氣候康養之都、中國最佳康養休閑旅游市、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等11個“國字號”品牌,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9.56%。
為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商洛市積極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打造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樣板,推動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
“落后村”向“網紅村”華麗轉身
7月2日,柞水縣營盤鎮朱家灣村格外熱鬧,秦嶺深處的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終南山寨文旅小鎮、佬林客棧民宿基地吸引了遠近游客前來游玩。隨著旅游收入的日漸提升,朱家灣村的村民臉上掛滿了笑容。
朱家灣村位于秦嶺南部腹地、地處牛背梁腳下,這里“守著綠水青山討飯”“吃著石蠟菜、點著松樹油”是昔日生活的真實寫照。為了既保護“綠水青山”,又收獲“金山銀山”,柞水縣委、縣政府瞄準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路子,圍繞朱家灣村優質生態資源選產業、引企業、招項目,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模式,以“生態+”思路發展產業。荒山成了景點,灘涂變成樂園,生動呈現出了一幅秦嶺美麗鄉村的“富春山居圖”,實現了從“落后村”到“網紅村”的華麗轉身。
鄭傳家是土生土長的朱家灣村一組紅廟河人,曾在西安打工。兩年前,看到家鄉的發展變化,他和妻子選擇回鄉創業,在村口辦起了農家樂,現在年收入達30多萬元。“這兩年來,我們這的游客越來越多,我的生意也越來越好,收入增加了,幸福感也增強了。”鄭傳家笑著說。
依托千山疊翠、萬畝蔥蘢,唱響春賞花海、夏避酷暑、秋觀紅葉、冬嬉晴雪的“四季歌”,牛背梁游人如織,花錦園人氣爆滿,千人篝火晚會歡歌笑語,終南山寨成為西北網紅打卡地,八方游客享自然山水、品民俗文化,既傳播了生態理念,又促進了身心愉悅。境內景區景點年接待游客41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1億元,帶動群眾發展農家樂216家,戶均年增收15萬元以上。
“村上統籌考慮自然要‘綠’、群眾要‘利’,引導村民通過辦農家小院、鄉村民宿、特產店等途徑實現自主創業,支持村民參與村集體經濟、木耳種植等,讓村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保護生態的巨大實惠。”朱家灣村黨支部書記毛家鋒說。
“近年來,我們通過建立‘人盯人+’秦嶺生態保護機制,常態巡查、實時監測,實現了秦嶺生態保護立體化管控、綠色化發展目標。我們將把秦嶺生態保護放在突出位置,全力搶抓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鎮發展機遇,全面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產業提質、群眾增收上下功夫,真正使綠水青山有顏值、‘金山銀山’有價值。”柞水縣營盤鎮鎮長毛嵩說。
“生態茶+文旅康養”“一葉”做成“一業”
7月4日,商南縣富水鎮茶旅康養融合示范園生機盎然,萬畝茶山綿延起伏,一山一凹,一溝一壑,碧綠連綿,綠浪似海,美輪美奐。茶園的美景,茶葉的沁香,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
今年以來,商南縣確定了以茶為基礎、旅為融合、文為內涵、康為延伸的“茶旅文康”三產融合發展、“茶旅文康”一體推進的“四大名城”建設思路。從“茶旅融合”發展到如今“茶旅文康”融合發展,全縣產業發展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縣域經濟布局越來越精準,經濟發展步伐越來越穩健。
“今年茶旅康養融合示范園將建成年產30萬斤茶葉的清潔加工廠、茶馬互市景點、自助式小茶樓等,通過旅游帶動茶產業的發展。”商南縣七碗茶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海龍說,“我們公司通過租地、務工、分紅等方式,給當地群眾帶來了實打實的收益。”
商南縣富水鎮鎮長汪宇介紹,茶旅康養融合示范園充分利用和發揮當地自然資源優勢,聚集政策、資金、技術、土地、勞動力等資源要素,采取“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茶農參與”的模式,引進商南縣茶葉聯營公司等11家龍頭企業,建設無性系生態茶園5萬畝,配套建設茶文化體驗中心、富水茶街、茶園旅游步道等。
據了解,商南縣茶旅康養融合示范園項目總投資4.5億元,預計3年建設完成,規劃建設茶文化體驗園、禪茶露營小鎮、茶藝觀光園、茶博館等園區景觀和康養賓館、特色民宿、養生茶膳等康養項目及茶葉深加工項目。園區全面建成后,可引進20家以上龍頭企業入駐,預計年實現總產值7.5億元以上,畝均實現年產值6.5萬元,直接帶動就業400多人。
“縣上依托實施茶旅康養融合示范園項目,著力打造一個集生態、生產、加工、觀光、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茶旅融合產業示范園,在傳統茶葉基礎上催生出茶園旅游新業態,走出以茶興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新路子,有力支撐商南縣‘生態茶城’的建設。”商南縣委副書記李軍說。
“林業+”推動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鎮安縣地處秦嶺南麓,全縣林地面積440萬畝,其中林業特色產業種植規模100多萬畝,植物品種1300多種,素有“天然藥庫”“生物基因庫”之稱,是板栗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近年來,鎮安縣堅持“林業+”融合發展戰略,按照“小群體、大規模,創特色、增效益”的發展思路,實施“林業+特色產業、林業+旅游康養、林業+龍頭企業、林業+碳匯價值”發展模式,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規模優勢轉化為效益優勢,實現生態效益
和經濟效益雙贏。
“自‘生態銀行’建設工作開展以來,鎮安農商銀行實打實地支持縣域綠色生態產業發展,不斷壯大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的能力,全力補足農村地區發展短板,激活農村發展潛力,力爭在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推進鄉村振興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鎮安農商銀行行長李學東說。
鎮安縣探索推廣“生態銀行”模式,在增加生態產品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通過搭建“生態銀行”等生態資源運營平臺,將分散的自然資源使用權和經營權集中流轉并進行專業化運營。用循環經濟方式將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財富,實現了生態林業的循環利用,建立了踐行“兩山”理論的生態經濟新模式,這是加快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生動實踐。
鎮安縣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首要政治責任,確保秦嶺美景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深入開展秦嶺“五亂”打擊整治,實現了秦嶺生態環境明顯好轉,提升了生態修復能力,涵養了水源,恢復了勃勃生機。“十三五”期間,該縣通過“林業+”生態模式,人工造林20萬畝,經濟林面積增加了5萬畝,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250元,年均增長9.58%。
秦嶺作為發展生態產業的最佳區域之一,近年來,商洛市在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的同時,利用豐富的秦嶺資源,積極發展生態富民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商洛市結合秦嶺沿線縣域,通過實施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讓秦嶺生態產業發展成為增收“聚寶盆”,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