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汪锳)近年來,我市充分利用生態優勢,將冷水魚養殖納入特色產業發展,在穩增長、拓空間,轉方式、促升級,延鏈條、提質效方面下功夫,全力做特叫響秦嶺冷泉漁業。去年,冷水魚養殖面積突破17萬平方米,產量達3177噸,持續領跑全省。
我市出臺了《“十四五”秦嶺冷泉漁業發展規劃》,起草完成首個《冷水魚質量控制規范》,建立“五大行動”骨干基地5個,示范帶動面積9000畝,引進名優新品種3個,推廣生態養殖模式5個。6家保種場被確定為首批省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2家企業被認定為市級現代農業園區。積極推廣陸基高位圓池循環水養殖、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等高效養殖模式,加快在線監測、精準飼喂、智能增氧等數字化智慧水產設備應用。大力發展設施漁業,全年建成設施漁業基地7個、養殖面積突破2萬立方米,年新增產量700噸、產值2100萬元。
我市將冷水魚納入全市九大農業全產業鏈重點發展,先后出臺《冷水魚全產業鏈建設實施方案》《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實施意見》,建立“鏈長+鏈主+專班”工作機制,全力打造以商南黑龍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商南格瑞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鎮安鯉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全產業鏈集群,推動產業鏈橫向拓展、縱向延伸、邁向高端。
在冷水魚養殖項目建設方面,我市爭取中央和省上項目資金1400多萬元,拉動民間投資6000多萬元,實施池塘標準化改造和尾水治理2600畝、池塘循環水改造300畝,建設冷水魚示范基地8個、稻(藕)漁綜合種養基地2個、大水面生態養殖示范基地1個。
同時,我市在“一江兩區三河”開展全流域監測工作,設立水生生物監測站位12個,其中國家級監測站位3個,切實做好長江禁漁效果評估、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