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周銀祥)確保教育實踐活動不虛、不空、不偏,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領導干部要擺正位置,清醒認識自己來自普通群眾,牢記“自己是人民的兒子”。
融入群眾,要講貼近群眾的話,清除溝通障礙。語言是溝通的橋梁,然而“話不投機半句多”,只有說群眾語言,講貼近群眾的話,才能與群眾互動,才能聽到群眾的真心話。貼近群眾的話是真話、短話,既不飾非,又不摻假;既報喜,又報憂;既不夸大,也不縮??;既講成績,也講不足;不拐彎抹角,應直奔主題。貼近群眾的話通俗易懂,既不裝腔作勢、故作斯文,也不呆板說教,滿口套話。貼近群眾的話是管用的話,不是“紙上談兵”、“畫餅充饑”的大話,也不是“放空炮”式的假話,而是說了就算、定了就辦的大實話,是體現在科學決策上、反映到惠民實事上的真話。
融入群眾,要設身處地體諒群眾的難,消除情感障礙。衣食住行、求醫看病、柴米油鹽這些事,對生活在城里的干部來說也許是件小事,但對群眾來講都是大事,一些群眾辛辛苦苦一輩子也解決不好這些事;有些事情對干部來說找個熟人、打個電話就辦了,而對群眾來說卻要費盡周折、千里迢迢、幾番奔波甚至還辦不了。如果領導干部不設身處地,不親近群眾,不親身體驗群眾辦事的不易、生活的艱辛,就培養不起對群眾的深厚感情,就理解不了群眾所站的立場。只有領導干部都有“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情懷,方能真聽意見,聽真意見。
融入群眾,要真心實意解群眾的困,以行動換取信任。開展教育實踐活動,能不能達到為民務實清廉的目的,最終的落腳點在于行動。當前,要想方設法幫助群眾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困難,幫助群眾解決子女入學、看病就醫等難題,幫助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如果對群眾的疾苦不聞不問、漠不關心,對群眾反映的意見我行我素、敷衍塞責,聽取意見就會淪為作秀,就會讓群眾反感。群眾講了真話,就要讓群眾見到講真話的效果。對于群眾提出的意見建議,對群眾作出的承諾要立說立行、即知即改,拿出切實管用的措施,盡快讓群眾看到整改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