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市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市發改委主任張永平
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記者 汪 锳)編者按:去年12月31日,國家發改委批復了商洛市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實施方案,同意商洛開展創建工作。商洛正式成為陜西唯一、全國首批40個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縣)創建地區之一。為推動我市創建工作扎實有序開展,宣傳發展循環經濟的重大意義、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創建工作重點、主要目標以及推進措施等,本報特開設《循環經濟“趕國考”——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訪談》專欄,以營造濃厚的創建氛圍,促進我市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圓滿成功,實現商洛經濟轉型升級突破發展。
記者:商洛為什么要走循環發展道路?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對廣大群眾來講有什么好處?
張永平:循環經濟是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是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的生態經濟。我市現有各種金屬和非金屬尾礦、礦山和冶煉渣場323座(處),其中尾礦庫116座,占陜西省的43%,占全國的1%,堆積量達5000多萬噸,而且每年以近1000萬噸的速度增長,大量尾礦堆積危及下游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和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水質安全。為此,市委、市政府經過深入調研,于2009年7月作出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決定》,提出“微循環抓生態企業、小循環抓生態工業園區、中循環抓生態產業鏈條、大循環抓循環型社會”的工作思路,走企業循環式發展、產業循環式融合、資源循環式利用、區域循環式開發的循環發展道路。
我市實踐證明,循環經濟是破解我市發展中諸多問題和難點的必然選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是我市新常態大勢下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商洛的必須之策,必將惠及社會方方面面。對商洛的廣大群眾來講,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改善環境方面,創建活動可以最大限度減少能源資源消耗,減少固體廢棄物、廢氣、廢水排放,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改善人們的生產生活條件,讓全市人民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品。其次,創建活動可以使我市獲得國家循環發展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大力扶持,引進建成更多骨干企業,為我市群眾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帶動更多群眾就近就業,實現穩定增收。再次,企業通過示范創建活動,不斷改進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競爭力。像煉鋅廠通過發展循環經濟,使噸電鋅耗能由1225千克降至820千克標準煤,鋅回收率提高了3%,工業廢水循環利用率達到90%以上,年節標煤4.68萬噸、節水32萬噸,減排廢渣20.3萬噸、廢氣含二氧化碳12萬噸、含硫7230噸,綜合回收利用17種產品,形成了鋅主業和副業相互關聯、協調發展的綜合回收利用產品體系,成為我市的納稅大戶。企業發展壯大了,群眾腰包鼓了,政府的財政收入自然也就多了,就有更多資金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了,就會使更多群眾共享循環經濟發展成果。
記者:商洛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是什么?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要實現哪些目標?
張永平:我市循環經濟以循環型工業為重點,以資源(工業固廢、工業廢氣、工業廢水)綜合利用為突破口,以循環型工業園區為載體,以重點項目為支撐,著力構建循環型工業、循環型農業、循環型服務業、社會層面循環發展四大體系,整體推進生產、流通、消費、社會各環節循環發展,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目標。如在循環工業方面,我市依托境內豐富的硅石資源,建成了商洛比亞迪、商南中劍、陜西中天佳陽等一批光伏龍頭企業,形成了以硅石—多晶硅—硅片—電池片—光伏電池組件—光伏發電為主的循環產業體系,將照在我們頭頂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太陽能量轉化為電能,實現了從石頭到發電的轉化,使其成為惠及千家萬戶的環保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