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掛鉤機制,從村集體經濟收益中提取村干部貢獻獎勵——
村干部更有勁頭了 群眾更有盼頭了
本報記者 汪 锳 通訊員 史小濤
“由于天氣降溫來臨,今天早上7點開始采摘木耳,這是今年最后一次,棒上木耳全部采摘干凈。昨天在河西木耳基地干活人員,今早還在那塊起壟。楊樹灣挖秋地人員,花園除草人員、果樹涂白人員,全部去木耳基地采摘木耳,其他有意愿的人也可去采摘。”11月4日早上5:04分,洛南縣麻坪鎮云蒙山村黨支部書記汪春堂睜開眼,第一件事情就是在“一組重點居民范圍”微信群里發了這條消息。
云蒙山村,距離洛南縣城18公里,是我市一個偏遠的小山村。汪春堂所說的木耳基地,是村里的集體產業。
“多年來,村里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村上的公共基礎設施薄弱,只能通過爭取上級項目資金來建設,不管是搞環境衛生整治還是爭創文明村,村集體資金捉襟見肘,這讓村里發展很是被動。”汪春堂說。
去年年初,我市出臺了《關于獎勵村干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指導意見》,對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出貢獻的現任村“兩委”班子成員和其他村組干部進行獎勵,當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3萬元的村,便可開展獎勵分配。這讓上任不久的汪春堂和村“兩委”班子成員看到了“甜頭”,有些坐不住了。
今年一開春,他和村“兩委”班子成員幾經商量,決定依托村股份經濟聯合社種植木耳。說干就干,他跑縣進市,從農業部門爭取了20萬元產業發展資金,他個人墊資10萬元,湊齊了啟動資金。之后,他帶人去柞水縣金米村學習木耳栽植技術,回來后馬不停蹄,流轉土地、平整土地、建設供水管網、購買菌袋……今年6月,108壟10萬袋木耳產業基地在環境優美的云蒙山腳下順利落成了,群眾嘖嘖稱嘆。
為了管好木耳基地,村黨支部按照黨員技能特長、工作經驗等,成立了9個黨小組,汪春堂擔任第七、第八黨小組組長。“這關系到村集體收益,也關系到我個人的收入,不能馬虎半點。”汪春堂說,他每天都要到基地去看看,3個月他沒有回縣城的家里一次。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朵朵黑木耳長勢旺盛、肥厚鮮嫩,色澤鮮亮,迎來了好收成。汪春堂心里踏實了一半,還有一半在犯愁——“木耳賣給誰呀?”他一邊組織群眾采摘、晾曬,一邊通過各種渠道聯系客商。一天,他突然接到黑龍江一個客商的電話,對方要收購村上的所有木耳,開出的單價比之前聯系的商家高出了五六元,汪春堂半天才回過神來,高興地從椅子上站起來。
原來,汪春堂經常在抖音上對基地木耳的生長、管理、晾曬、制作進行直播,黑龍江客商是在刷抖音時看到了云蒙山木耳。
“貨款已經全部打過來了,因為疫情防控需要,客商沒能及時來拉貨,木耳現在還在我們的庫房里放著。”汪春堂說,截至10月底,木耳基地已發放群眾務工費用15萬元,再除去土地流轉資金,僅木耳種植這一項今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創收近10萬元。
云蒙山村在市上《獎勵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42211”機制,即集體經濟收益40%用于產業發展壯大資金,20%用于基礎設施建設,20%用于各類先進評選表彰,10%用于全體股民分紅,10%用于村干部獎勵掛鉤。
按照這一機制,汪春堂算了一筆賬,今年股民可分紅3.2萬元,村干部可獲得3.2萬元獎勵。“村集體經濟剛剛起步,獎勵是對大伙兒的一種肯定和鼓勵,心里是高興的,說明我們把產業搞成了。”村黨支部副書記張秋玲言語里很是滿足。
政策紅利增加了干部群眾的干勁和信心,云蒙山村20畝的河西木耳基地這兩天正在起壟。“每天保證至少有10個人在那兒干活,抓緊時間,再過個把月,就可以進行明年春耳的種植了,爭取明年的集體經濟進賬翻一番。”汪春堂說。
近年來,在脫貧攻堅戰中,我市各地村集體經濟實現了零的突破,如何科學合理地釋放村集體經濟的紅利,推動村集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市上提出了以產業發展、公共民生、公益事業、村民紅利為主的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基礎上,將村干部補貼待遇與村級集體經濟收益掛鉤,進一步激發村干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丹鳳縣竹林關鎮的竹林關村人多地少,旅游資源相對豐富。近年來,村上盤活集體所有的50畝土地,建設1500個泊位的5個停車場,并將停車場外包經營,年均增收8萬元以上;將集體所有的40間閑置房屋建成特色農家樂和民宿集群,年可增收10萬元以上;村集體購買6輛旅游觀光車,掛靠桃花谷景區管委會,年均收入4萬多元。村上還建成了千畝生態茶園、200立方米容量的自來水廠、年可生產加工淀粉和粉條2.5萬公斤的加工車間,成立了由股份經濟合作社運營的紅事會……村集體經濟呈現“多點開花”之勢。
截至今年6月底,村集體資產達到523.45萬元,集體經濟累計分紅28.56萬元。在2020年度村集體經濟收益獎勵中,村黨支部書記徐海林、副支書邢飛虎、監委會主任劉宇分別獲得了4680元、5148元、5382元的獎勵,趙花蕊、張孝安、張鋒等村干部均得到獎金2340元,村委會委員米中宏因為組織群眾有力,也獲得了1170元的獎勵。
“過去,有些村組干部主動作為勁頭不足、干事創業熱情不高,存在少干少錯,能不干就不干的消極心態。這兩年,在獎勵政策支持下,都積極行動起來,帶頭領項目做產業,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徐海林說。
據統計,兩年來,全市共為140個村的573名村干部發放發展集體經濟獎勵資金95.88萬元。
俗話說:“手里沒把米,喚雞都不理。”過去,由于村集體經濟“空殼化”,許多村干部面臨“無錢辦事”“無人管事”的尷尬,村級組織運轉基本靠“補”,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靠“要”,公益事業基本靠“捐”。
如今,集體經濟有錢了,群眾的事情好辦了。去年以來,云蒙山村先后安裝了112盞太陽能路燈,保潔員增加到15人,水毀道路得以及時修復,村容村貌大幅提升;開展“最美衛生家庭”“最美環衛工”等表彰獎勵活動,舉辦鄉村傳統孝道文化暨九九重陽節慰問活動,村里的文明風氣越來越濃了;組織黨員干部前往渭華起義紀念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村組干部為民辦實事的精氣神更高了。竹林關村建起了農特產品展廳,幫助村民線上線下銷售蜂蜜、核桃、茶葉、香菇等;擴建了文化活動廣場,讓村民有了休閑好去處。
汪春堂采摘木耳的信息在微信群里一發,不到7點,30多名村民提著籃子都到了基地。上午10點多,是農村吃早飯的時間,卻沒有一個人停下手里的活兒。“眼下正是白天最短的時候,得趕著搶著干,多干就能多掙工錢多分紅。”村民王建莉邊翻動著菌棒邊笑著說。
集體經濟壯大了,村干部腰桿挺直了,說話有人聽了,辦事有人跟了,黨在農村的威信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