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以新經濟引領新常態 只有新經濟才能強中國
中國經濟研究院院長 白津夫
習近平總書記在在國際工程科技大會講話中指出,“世界進入經信息產業為主導的新經濟發展時期”,要“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促進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互聯網創新時代來臨
中國已進入互聯網革命推動全球進入創新大時代,這是一個技術促動社會重大變革的時代。在全部創新活動中,互聯網成為引動革命的重要力量。從“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能源互聯網”到“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產業智能化”,再到“新工業革命”的“創客運動”,都凸顯了互聯網的核心引領作用。推動了全球創新和互聯網創新常態化,創新主體社會化和網絡化。
在“學科交叉融合”的“群體性技術革命”大背景下,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相互交叉、相互滲透、融合發展,使技術體系更趨完善,使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的邊界日趨模糊,科技創新鏈條更加靈巧,技術更新和成果轉化更加快捷,產業更新換代不斷加快,產業化空間更為廣闊,不斷催生新經濟快速成長,加快實現了從數據到信息、從信息到智能、從智能到價值的轉變。
互聯網支撐的規模產業化全面展開。一方面互聯網成為產業智能化的推手,工業革命是循著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到智能化順次發展的,產業智能化是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上的,代表著產業革命的方向。德國博世公司總裁沃克馬·丹納近日表示,“未來世界是互聯的世界,到2020年,世界上將會有超過500億個設備加入物聯網”。通過互聯網平臺匯集社會資源、集合社會力量,推動合作創新,形成人機共融的創造模式。
實踐正不斷豐富新經濟的內涵
新經濟不簡單等同于互聯網經濟,所謂新經濟主要是指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新產業、新服務和新業態。西方學者最早提出新經濟概念,主要關注于信息技術產業化。而實踐大大拓展了新經濟的內涵,已經不能用信息技術產業化或互聯網產業化來概括。從實際發展看,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層面,我把它統稱為新經濟:
第一,基于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融合而成的新興產業,也就是“互聯網+”加出來的產業,如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而形成的新興產業。特點是定制、體驗和智能、遠程化、可識別。這其中有三種情況需要關注,一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統,與此相對應的是機電一體化。智能手機是最典型的,無論功能怎樣完善,說到底還是智能化應用。二是智能技術系統,通過最優和諧化控制,系統能獨立地對外界條件作出反應,也能做到“自適應”,在一定程度上優化自己的行為?!熬W絡化系統的能力正逐步接近人類的能力”。三是物與服務聯網,從通過計算機聯網到通過移動終端聯網,使得設備乃至服務的關聯能夠發展成為成功的商業模式,如能源互聯網。
第二,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直接產業化,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直接產業化,由此而形成的大數據產業、工業互聯網、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教育等等。
第三,基于信息技術的服務和其他服務互聯網的系統,由此發展而形成的新服務和新業態,電子商務、移動醫療服務、云醫院、互聯網安全產業、智能安防系統。
總的說,新經濟脫胎于互聯網,又超越于互聯網,雖然互聯網技術起到核心支撐作用,但互聯網已難以包容新經濟。從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新經濟是泛互聯經濟。
當然,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新經濟不是去實體化、去制造業化,相反,要通過工業智能化實現產業革命;新經濟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經濟,從技術基礎、動力結構、組織模式和運營方式都有本質上的不同,如果說,以往產業技術是人體力的延伸和替代,那么新經濟則是人的智力的延伸或替代。
引領新常態必須以新經濟為主導
以新經濟引領新常態,這是在經濟新常態下,實現新發展的關鍵所在。
在新常態背景下,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要落實在培育新增長點上,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新增長點既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更重要的是引領產業結構升級的新經濟,這是決定中國經濟未來的關鍵所在。
產業化創新,新經濟是技術創新的結果,也就是創新型經濟,以新經濟引領新常態,核心是推動產業化創新,“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深入推進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四個對接”: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與利益收入對接,形成有利于出創新成果,有利于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新機制。
同時,新經濟發展已經漸成趨勢。隨著各項支持政策的實施,我國興起新一輪創新創業熱潮,創業大眾化、創新社會化蔚然成風,中關村創業大街匯集21家創業服務機構、2000多個投資機構、1.2萬家高科企業,出現創業“新四軍”現象。創新創業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新經濟發展,特別是在一些欠發達地區,由于新技術的嵌入,帶動了新經濟發展。如貴陽現象,既是新經濟發展的樣板,也為西部地區發展探索了新路。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引領新常態必須以新經濟為主導。我國傳統產業比重大、產能過剩比較突出,適應新常態重點是要加快存量結構的調整,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而要引領經濟新常態,必須以新經濟為主導,從而帶動結構優化升級。因此,必須全面落實“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產業跨界融合,特別是移動互聯網與智能控制技術融合,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
只有新經濟才能強中國
我國正處在全面提質增效升級的關鍵時期,如果抓住新經濟發展的有利時機,就可能真正把中國發展推向新高度。
看經濟體量,我國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但看經濟質量,我們還相差甚遠,首先是企業的國外市場贏利能力不足,2/3贏利來自國內;其次是財富結構不合理,GDP 2/3左右被自己消費掉了,沒有真實轉化為國民財富。我國品牌競爭力不足,制造業出口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達11%,但品牌占有率不足3%,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世界500強品牌中,美國有239家,我國僅有25家。我國要在國際化競爭中贏得優勢,必須加快從中國制造、中國創造向中國質量轉變。
新經濟能夠彌合地區差距,實現協同發展。目前,我國地區發展差距較大,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西部有些地區如果是重復傳統產業模式發展,不僅目標難以實現,而且與發達地區的差距還會進一步拉大。貴陽的實踐已經證明,新經濟并不是看得見摸不著,只要真下決心、真抓實干,沒有不成功的道理。
我國經濟增長潛力下降,人口紅利期結束,比較優勢逆轉,對未來經濟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因素。需要培育新增長點、發展新經濟,作為長期發展的動力,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持久的支撐。
要看到,新經濟不僅顛覆了傳統經濟體系,也改變或修正了經濟學的一些基本定理,零邊際成本、共享經濟成為常態,必須創新思維、創新理論,不能用傳統理論的教條禁錮新經濟。抱殘守缺、僵化保守,必然陷入結構性陷阱。用創新思維引領新常態,就要對傳統思維說“不”,繼續解放思想,著力創新思維,要從工業化思維向互聯網思維轉變。工業化思維以大規模生產、大規模銷售和大規模傳播為特征。互聯網思維以個性化、分眾化為特征,核心是開放、平等、互動、合作,通過“體驗”和“定制”實現價值鏈重構。正是有了互聯網思維,“眾籌”、“眾創”、“眾包”、“微信”、“微金融”等“微思維”才得以大行其道。在產業革命的大潮前,正如《工業4.0》一書指出的“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或者一個行業如果不能意識到這場變革的核心以及其中隱藏的潛能,或者沒有找到應對之道”,就會被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