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開會議,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我認為,當前中國經濟政策最大的變化是“改用雙輪驅動”。什么是“雙輪驅動”?就是供給和需求兩方面都要硬,合理推動中國經濟增長。
長期以來,我們不停地呼吁,要重視消費需求。緊縮貨幣,壓制內需,必然使得產能過剩更加嚴重,就業更加艱難,消費更加疲弱。所以,發展第三產業拉動就業,出臺政策拉動消費,都屬于短期政策,而核心和根本還是需要總量政策,讓新的供給可以釋放,同時培育新的需求。
所以我認為,本次政治局會議正是在“供給和需求”之間架起了橋梁:一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推動民間資本活力;另一方面,適度放寬貨幣推動市場需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沒有機制性的疏導政策,貨幣釋放再多也無助于實體經濟健康。所以,要求中央銀行加大力度,“疏通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渠道”。可以判斷,如果當前政策獲得落實,金融運營更多地傾斜于資本形成,那么中國經濟今年下半年就會出現積極變化。
毫無疑問,中國能有這樣的積極變化,股票市場功不可沒,它所提供的大規模股權資本至少會在三個方面對中國經濟發揮積極作用:第一,企業總體負債率必然快速減低,從而減低企業財務成本,而相應提高企業利潤;第二,企業利潤增加,負債率減低,而降低商業銀行以高利率覆蓋貸款風險的沖動,從而有利于降低貸款利率,同時也減低了銀行風險;第三,企業股權融資的目的是投資,所以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新的投資應當已經準備充分,國家產業政策也基本到位,而企業的投資動作必將逐漸展開。
中國人民銀行給出的數據顯示:2014年,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4350億元,同比多2131億元;2015年一季度,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1808億元,同比多833億元。由此可見,股權融資不斷提速。同時我們應當看到,2014年股票融資規模大都集中于2014年的下半年,距今最多9個月的時間。而且,當時股價過低,企業股權融資沖動并不十分旺盛。而今年的情況必將有大改觀,按照今年一季度的情況,今年上半年企業股權融資規模就將接近去年全年的規模,而到了今年6月底,此前一年時間累積的8000億元股權融資,加上8000億元配套債務,總計1.6萬億元投資,很可能會在今年下半年集中釋放出來。
實際上,2014年下半年,中國實施“積極股市政策”之后,尤其是在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提速之后,企業股權融資增速驟然爆發。中國股權融資已經進入黃金期,而一季度僅僅是個開始。如果再加上金融機構的融資,勢必將更多地釋放中國經濟潛能。
經濟增長既非單純的需求拉動,也非單純的供給拉動,而一定是供給和需求“雙輪驅動”。所以,單純依賴改革提供制度供給,同時緊縮貨幣抑制需求不可能實現改革目標。中國經濟政策已經轉向,而最大的轉向在于我們更加注重“供給和需求”的雙輪驅動,而不是過去那樣單純依賴改革,依賴供給。可以預見,10到12個月之后,我們一定會看到積極效果,中國經濟將進入投資與消費的良性循環狀態。
(鈕文新 作者系CCTV證券資訊頻道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