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網站近日發布的“行政許可事項”顯示,內地市場首只公募型REITs(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簡稱REITs)產品申請已經被受理,這意味著停滯多年的公募型REITs引嫁中國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上世紀60年代問世以來,REITs因其諸多優勢發展迅猛。在境外成熟市場,其已發展為緊隨現金、債券、股票之后的第四大金融資產品類。那么,REITs能不能適應中國特色的金融生態乃至經濟形態呢?
目前來看,比較有利的基礎環境在于:一方面,中國是全球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截至2014年末,我國住戶存款余額已經達到50.3萬億元,居民金融資產高企和投資渠道不暢的矛盾已成為中國金融發展主要矛盾之一。因此,REITs的出現可以為中小投資者提供流動性很強的小額房地產投資機會。另一方面,我國資本市場經多年發展,不僅制度環境日新月異,機構投資者隊伍也在逐漸成熟,這其中既包括直接投資于房地產的房地產信托公司和國外產業投資基金,也包括間接投資于房地產的券商、證券投資基金、人壽保險公司等機構。這些機構在投資策略上偏好具有長期收益結構的品種,而REITs正是一種長期投資工具且其收益穩定性較高,因此,同樣易受到機構投資者的追捧。
當然,REITs在中國境內的適用性問題,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如何識別和控制可能發生的系統性風險的問題。畢竟在中國這樣一個金融體系發育不全、金融監管水平還不夠高的國家中,境外成熟市場金融創新的負外部性總是需要格外關注。此外更不用說,2007年起肇端于美國的國際金融危機,確鑿無疑地因為房地產與金融兩部門相互惡化而發生,而REITs又恰好正是連接兩部門的重要工具之一。
除了一般意義上的金融自由化可能導致資金過度流向REITs市場與房地產市場,從而不斷加劇宏觀失衡,REITs在中國內地可能還需要關注的風險點起碼還包括:
其一,從金融維度來看,內地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機制較為欠缺,股票市場近年來的大起大落一再反映出,內地投資者很容易脫離投資品基本面判斷,一廂情愿地解讀信息并據此給予投資品超高/超低定價;而REITs在這一點上的特殊性則在于,它的另一端直接連接房地產市場,而房地產市場,又極為密切地聯系著起碼幾十個實體經濟部門重要產業。
其二,從房地產維度來看,境外操作經驗中REITs的收益基礎主要是商業類地產的租金收益,由此反觀內地的情況是,目前商業類地產的過剩跡象尤為明顯,很多地方的不動產租售比甚至已經遠低于銀行存款利率。而這一點與前一點相結合,至少有理由令人擔心,REITs會不會成為“博傻”之風的又一犧牲品。
正視REITs的風險點不會阻礙創新的步伐。當此重要時間窗口,希望所有相關者(包括未來市場參與者)正視風險并未雨綢繆預先做好防范措施。中國需要REITs市場,但這個市場,必須是一個安全可控有序的市場。 (《中國經濟周刊》特約評論員 葛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