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步發展數字人民幣。”日前,《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十五五”規劃建議)出爐,并在加強建設金融強國部分中專門提及了“穩步發展數字人民幣”的要求。
一直以來,數字人民幣的定位問題都是業內討論的焦點。早在2021年央行發布的《中國數字人民幣的研發進展白皮書》中,就明確其定位于現金類支付憑證(M0),作為零售型央行數字貨幣,滿足國內零售支付需求,與實物人民幣長期并存。
歷經十余年發展,數字人民幣已從理論研究邁入開放試點階段,覆蓋批發零售、教育醫療等多領域。記者獲悉,截至2025年9月末,數字人民幣試點地區累計交易金額達14.2萬億元,累計處理交易33.2億筆,通過數字人民幣APP開立個人錢包2.25億個。
但在試點推進中,其M0定位的局限逐漸顯現:不具備生息功能導致個人與企業缺乏持有動力,100%準備金制度則限制貨幣派生能力。
由此,不少專家建議,適時調整數字人民幣功能定位,推動其從M0逐步向M1(狹義貨幣)、M2(廣義貨幣)功能延伸。
比如,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明曾表示,應盡快把數字人民幣的定位范圍由M0擴展至M1甚至M2,這樣才能全面拓展數字人民幣的應用場景,推動數字人民幣在國內外使用。
在此背景下,“十五五”規劃建議的“穩步發展數字人民幣”表述被賦予深層含義。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將進一步優化數字人民幣管理體系,研究優化其在貨幣層次中的定位,支持更多商業銀行參與運營。
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在2025外灘大會上也表示,為保障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加上價格預期相適應,同時提升商業銀行和用戶的積極性,應該對數字人民幣的計量框架進行升級,同時通過幣串和全局統一賬本等業務技術特性,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好的貨幣服務。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強調,“穩步發展數字人民幣”的穩步重在節奏和邊界,在穩定金融體系的前提下,繼續擴大試點與場景,但需把好技術安全、數據合規和風險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