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建筑行業中的“豆腐渣工程”的所謂“城雕”,在全國一些大中小城市甚至鄉村隨處可見。如湘潭齊百石廣場的齊白石群雕,該作品選用了不宜用于室外、易老化、變裂的玻璃鋼,表面覆蓋石膏層。該組群雕落成不久就出現老化、開裂現象。鑒于此情形,齊白石組雕于兩年后拆除,采用花崗巖重新制作。
從太原市規劃局城市雕塑管理處了解到的數據,上世紀70年代,太原市城市雕塑僅僅有4座,到上世紀90年代,城市雕塑的數量也僅僅有31座,截至2004年6月底,太原市共有城市雕塑353座,比上世紀70年代增加了近90倍,比上世紀90年代也增加了10倍,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但從質量上講,在353座城市雕塑中,優良的城雕只有6座,有347座被認為水平一般,還有6座被認為是“城市垃圾”。
新建在特定城市中的城市雕塑作品,要求能夠體現該城市所特有的地域歷史和文化,因此在抓城市雕塑建設的過程就當有歷史潮流和文化方面的專家,有城市規劃師、建筑師、雕塑家和環境藝術家共同參與討論、研究、制定出最佳方案,否則就會出問題。信息時代網絡能夠方便快捷的查閱到許多優秀的城市雕塑模板,因此,一些雕塑設計師們開始盲目地學習和抄襲國外優秀的雕塑作品的創作經驗和創作理念,通過這樣的手段“創作”出了許多具有西方特色的雕塑作品,他們忘記了中國文明與西方文化是不盡相同的,如此生搬硬造的做法只會把自己固有的民族性、人文歷史性全都丟棄掉。
城市雕塑中有很多雕塑大眾看不懂,不知道什么意思,也不知道美在哪里。城市雕塑是一門公共環境藝術,它不同于雕塑家創作的室內雕塑,個人創作的室內雕塑可以根據藝術家個人的修養和審美,而作為公共環境藝術的城市雕塑,如果大眾看不懂或接受不了,那么這個城市雕塑的建立就失去了意義。無論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經典雕塑,還是中國當代雕塑代表作, 讓大眾看得懂都是城市雕塑藝術喜聞樂見的前提。
城市雕塑安放在城市的某個特定的空間中,應與安放的環境空間協調和諧互相襯托,從而達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環境美的作用。另外,要能讓人覺得雕塑的每個不同面都很有欣賞和審美的看頭??墒牵@些年來新建的一些城雕作品中,卻有一些只從正面或作者所說的“最佳角度”去看還勉強可以,從其它任何一個角度去看卻缺乏美感,令人倒胃口的作品,幾乎在全國許多城市都可以看到。
如長沙市芙蓉路的《月是故鄉明》,原是其作者在學生時代的一件名為《中秋》的小型架上雕塑,當時因為作品小人物表面的曲線掩蓋了作品結構上的許多毛病,到將作品改用《月是故鄉明》的名字時,卻不按室外大型城雕創作的規律和要求進行必要的藝術處理,而照原樣放大制作成數米高的室外大型城雕后,人體結構上的毛病就嚴重地突現出來,無論從正面、后面、左右側去看,人物的頭、頸、胸、腰、腹、臀、大腿和雙腳,在人體結構和動態上都有嚴重毛病,難怪觀賞者戲言:該作品人物的雙手太長,像長臂猿人,形象像電視劇《西游記》中的蜘蛛精。
今年8月份,烏魯木齊市區一處新落成的高18米的雕塑“飛天”引發廣泛爭議,網友稱其“嚇人”“毀壞市容”,很多網友到場參觀、“膜拜”。對此,主管方人民廣場綠化管理處回應稱,該雕塑寓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專業水準很高,但并未平息批評之聲。不久后該雕塑突然被拆除運走,主管方稱原處將重新種植花草。
雕塑應該反映城市特定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特點,它不僅是單純的設計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城市雕塑為什么那么丑,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首當其沖的就是獨斷專行的官員與不學無術的設計者。(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