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力宏 李小龍
山陽“8·12”山體滑坡災害進入第6日,雖然受到周邊山體再次滑坡威脅,但是現場搜救出9具遇難者遺體后,全體參戰人員倍受鼓舞,冒著再次滑坡的風險,全力以赴、克難攻堅、挑燈夜戰,不斷加大搜救力度,搜救進度持續向前推進。
8月12日0時30分左右,山陽縣中村鎮煙家溝發生突發性山體滑坡。發生滑坡的地點處于兩山夾一溝的地帶,滑坡體長度達550米,最寬的地方280米,平均厚度35米,整個山體滑坡面積9.6萬平方米。災害發生后,現場每天都有新的塌方險情,目前災害點堆積的土石方量由最初的150萬方增加到250多萬方。由于滑坡體太大,土層太厚,而作業面狹小,給搶險救援帶來了巨大的難度。連日來,搶險救援工作始終堅持“搜救第一、生命至上”的原則,在搶險救援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救援現場各方力量冒著再次發生地質災害及次生災害的風險,通力配合、共同努力,搜救速度不斷加快。
15日下午4時左右,現場險情觀測點監測到,滑坡現場斜對面的山體正在發生每小時2.5公分的位移,而且據估算,位移速度還在加快。面對這一新險情,應急救援指揮部迅速作出調整和部署,完善了防范次生災害預案,將預備人員和車輛轉移到安全位置。救援工作冒險開展的同時,現場無人機來回拍攝,將拍攝的畫面提供給前線應急救援指揮部,為救援提供準確數據,以便形成數據報告,為救援工作提供技術支撐。
省國土資源廳總工程師楊建軍介紹,搜救的難度在不斷加大,特別是現場發生地質災害、次生災害的可能性非常大。目前經過5支地質隊伍182名地質專家的全面排查,在滑坡體周圍6平方公里范圍內共排查出安全隱患點20處,其中滑坡5處,泥石流5處,地面崩塌5處,地裂縫4處,針對發現的隱患點及時制定了次生災害防范方案,明確了一旦再次發生險情,救援人員逃生的方案、路線、通道,確保救援人員安全。
16日下午,武警交通五支隊的官兵繼續在山體滑坡的第一區域進行作業,消防戰士不時攜帶搜救犬和生命探測儀進行搜索。為了保護失蹤者,開挖土方必須格外小心謹慎,因此救援人員采取機械開挖和人工作業相結合的方式,一旦發現可疑跡象,立即轉為人工作業。救援人員的頭頂上方是搖搖欲墜的巨石,身旁和腳下還伴隨著不時從滑坡體上方滾落的碎石,但是大家全然不顧個人安危,齊心協力進行開挖、搜索,快接近被掩埋者時,救援人員從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的角度出發,手刨肩扛,小心謹慎清理土石。17時30分左右,終于成功搜救出了在此次山體滑坡災害中的第一具遇難者遺體。16日晚9時,現場在13盞移動探照燈的照射下,搶險救援人員已搜救出7具遇難者遺體。
17日上午11時,現場險情觀測點監測再次發出警報,滑坡體左側山體出現6公分裂縫,隨時可能發生次生災害。此時,救援人員又搜救出兩具遇難者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