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篇:大情懷——
為了遇難者靈魂安息
大難無情,人間有愛。
山陽突發特大山體滑坡后,在和時間賽跑的救援背后,還有一股無形的力量,用涌動的愛心撫平著遇難者家屬的心靈創傷。
8月19日中午12時,記者在中村鎮政府見到風塵仆仆趕來的鎮人大主席沙仁貴的時候,這位臉上滿是疲憊的陜南漢子內心百感交集。
他見到記者的第一句話就是——“辦妥了,都辦妥了。中村鎮涉及的遇難者家屬的補償金剛剛全部落實到家屬的手中了!”
從12日凌晨到19日中午12時,沙仁貴一直在進行遇難者家屬的安撫工作。和披荊斬棘的救援相比,家屬安撫都在幕后。醫療救治、住宿吃飯、行程安排、思想溝通、協商補償、款項安排……一環套一環,每一環都是精神、意志、愛心、理解力的考驗,容不得半點馬虎。稍有不慎,無異于給遇難者家屬的傷口上撒鹽。
多少次,沙仁貴和同事們被家屬們的怒吼和悲憤所包圍,“也許他們舉起的拳頭能落在自己身上,也會讓自己感到些許安慰”,沙仁貴的八天八夜,疲憊著,也恐懼著。
通過對失蹤人員的反復核查,8月14日上午,省應急救援指揮部對外正式公布了本次山陽滑坡的65人失蹤名單。其中商洛籍56人(山陽28人、柞水19人、丹鳳5人、商州區1人、洛南縣1人、商南縣1人、鎮安縣1人),非商洛籍9人(咸陽市3人、渭南市2人、榆林市1人、漢中市1人、四川省1人、甘肅省1人)。
在名單公布的時候,誰都知道在72小時救援黃金時間過去之后,“失蹤”意味著什么。
商洛市對65名失蹤人員逐人建立包括家屬、親屬在內的個人信息表,按照“分縣接待、分散安置”的原則,落實轄區一把手責任制和1名政府人員、1名企業人員、1名所在地村組干部具體負責的“三對一”模式,由相關縣區政府主要負責人帶隊進駐山陽,對失蹤人員家屬進行對口接待和耐心細致、感同身受的安撫。
中村鎮是本次滑坡的核心區域,共有5戶家庭的10人遇難。18日下午19時許,沙仁貴接到最后1戶家庭的來電,表明家屬同意縣上的補償條件,沙仁貴趕緊趕到家屬所在的地方進行商談。4個小時過去了,家屬代表簽字的手終于抬了起來,然后又重重地放下了。
“重談!”
3個小時又過去了。19日凌晨2時許,家屬代表終于在山陽縣政府、陜西五洲礦業、家屬代表三方協議書上簽字。19日早上7時,中村鎮正式啟動遇難家屬實質性財務補償。中午12時,中村鎮涉及的5戶10名遇難者家屬全部足額拿到了補償款項。
熊玉江及其妻子、女兒、母親一家四口在本次滑坡中不幸遇難,聞訊后趕到中村鎮的三方家屬代表共計20余人,安撫壓力極大。經過數日的交流陪護,家屬的認識逐漸得到了統一。17日,家屬提出按照當地“頭七”的風俗,要到滑坡現場進行祭奠。而現實的情況是根據專家組的檢測,從13日到17日,現場的山體擺動逐漸活躍,從3.5厘米到8厘米,再到極其危險的9.6厘米。17日下午,所有的救援人員都緊急撤出了現場。
“這是我們最后的一個要求,必須要上山。”家屬的工作做不通。經過縣上協調,17日下午,家屬最終選派10名代表上山進行了祭奠。
下山的時候,家屬代表告訴陪同的工作人員,“我們也就是想最后再看一眼,就是出事了,我們都不怪你們。我們知道,你們也不容易。”
想方設法,讓遇難者家屬“再看最后一眼”,體現了救援工作對每一個生命的尊重。
18日是山陽“8·12”山體滑坡事故的“頭七”。上午,陜西山陽“8·12”山體滑坡遇難同胞悼念儀式在山陽縣中村鎮中心學校操場舉行。在陰郁的秋雨中,遇難者和失蹤者家屬、黨政干部、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各專業救援隊伍等700余人默哀三分鐘。
山陽山體滑坡之后,人員搜救、次災防范、善后安置、社會穩定是重要的幾項工作,其中,做好失蹤人員親屬和受災人員的安撫安置又是重中之重。
19日,記者在中村鎮上灣村村民吳學軍的家里見到了被臨時安置的徐秋嬋夫婦。短短幾天時間,徐秋嬋老人和記者已經多次見面了。
那是14日,記者在中村鎮衛生院見到徐秋嬋老人時,她正在醫院的病房里,靜靜地陪護著自己的兒媳陳安梅。
“如果感到心里堵得難受,就哭出來吧。”當時,陜西省第四人民醫院心理學專家劉彥君一邊給陳安梅頭部做著按摩,一邊輕輕地在她耳邊說著。“無論是被救助出來的傷者,還是失聯者家屬,現在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安慰。”劉彥君說,“遇到突發的災害,由于很難接受現實,家屬往往會出現應急性障礙、創傷性應急障礙和適應性應急障礙等心理上的問題。可以讓他們通過哭泣、情緒爆發等途徑進行發泄。越是將悲傷、痛苦等情緒憋在心里,往往今后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越大。”
兒子熊太忠在本次滑坡災害中遇難了,兒媳陳安梅悲痛欲絕,連續數日吃不下飯,以淚洗面。作為婆婆,徐秋嬋始終坐在兒媳身邊,沒有流一滴眼淚。兒媳陳安梅上廁所,是70多歲的徐秋嬋一步一步攙扶著。夕陽下,婆媳倆蹣跚的身影,刺痛著每一個人的心。其實,老年喪子的悲痛,只有徐秋嬋自己默默地咀嚼著。誰都知道,在這樣的時刻,堅強比什么都重要。
從災難發生起,全省上下抽調醫療專家30余名,調度救護車輛9臺、衛生應急處置車輛5臺,設立了3個急救點,派出6支醫療小分隊、108名醫護人員,在山陽現場救治、轉移傷員。目前,已經累計進行心理疏導治療32人,收治傷病員56人,其中,現場獲救災害傷員9人,搶險受傷人員及失蹤人員家屬47人,所有傷病員病情平穩、無生命危險。截至記者發稿,56名傷病員已全部出院。組織衛生防疫部門每天對災害區域群眾飲水進行抽樣檢測,確保飲水安全;分區域對災害現場每天進行3次消毒,在滑坡體下游撒設了500公斤漂白粉,設置了消毒帶,加強了疫情防控。
滑坡點碾溝村的村副主任周春生說,全村共有10個組,這次滑坡4組受災最重,其他3、6、9、10四個組也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現在這些地方的村民已經全都撤離出來了,下一步大家關心的主要是危房安置和以后的生活來源問題。
記者獲悉,截至20日統計,已經接待失蹤人員和遇難者家屬1500多人,目前現場還有165名家屬,情緒穩定。同時,為了便于對遇難人員進行核對,現場已經及時采集失蹤人員和遇難者親屬DNA血樣147份,送到省公安廳檢驗,以便盡快確認遇難者身份。組織人社部門和相關法律專家,制訂了失蹤人員和遇難人員善后救助補償協議,明確了補償標準,籌措補償資金,及時足額兌現。
安撫還在繼續。
救援還將繼續。
險情,也還在不斷地出現。
而還65個生命最后的尊嚴,依然是全體營救人員最忠誠的堅守。(耿翔 郭曉斌 李嵐 賀小巍 康傳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