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市旅游局局長傅強
記者 汪 锳
循環經濟和旅游業發展的共同目的是有限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和開發,使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和諧統一。近年來,我市搶抓陜南循環發展戰略機遇,立足于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依托青山綠水,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將山水景觀與本地文化傳統融合,開發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閑旅游項目,發展旅游產業鏈,從而帶動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記者:循環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商洛創建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的“國考”背景下,您是如何看待循環經濟和旅游業之間的關系呢?
傅強:循環經濟通俗說是一種生態經濟,是注重保護資源,合理開發資源,循環利用資源的一種新型經濟發展模式;而旅游業被譽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無煙工業和綠色產業,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循環經濟和旅游產業具有高度的融合發展空間,從發展模式、發展思路上說,二者都注重對有限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利用,突出促進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從發展的終極目標看,都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建立循環經濟發展體系為核心內容。所以說,循環經濟是推動旅游業發展的引領,旅游業是實現循環發展的最佳載體。
記者:我市將旅游業確定為富民強市和產業興市的主導產業。那么,發展旅游業對循環經濟發展有什么促進作用?
傅強:首先我市最大的發展基礎,就是優質的生態資源,秦嶺原生山水、茂林、溶洞、峽谷等優良的旅游資源和人文環境,就是商洛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發展循環經濟,就是以保護商洛“一江清水供京津”涵養地、保護關中生態屏障為核心目標,只要青山常在、綠水長流,我市的生態旅游產業就會持續發展、越走越好。其次,我市是一座生態環境秀美、宜居宜游的城市,森林覆蓋率達62.3%,空氣年平均好于二級以上天數保持在350天以上;同時也是一座區位優越、交通便捷的城市,距西安一個小時車程,境內有滬陜、包茂、福銀三條高速以及寧西、西康兩條鐵路。發展旅游,就能充分發揮商洛的生態優勢和區位優勢,帶動以旅游經濟為核心要素的第三產業大發展。第三,通過發展旅游循環經濟,可使“食、住、行、游、購、娛”相關產業鏈導入循環經濟發展圈,從而促進城鎮基礎設施體系、生態保障體系的構建與優化。同時,通過合理有效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保護自然資源,摒棄傳統的、低效的、過度開發建設的落后思維,讓旅游開發成為保護自然資源的一種途徑,從而實現生態、經濟效益的雙贏。
記者:發展循環經濟,政府發揮著引導、決策、鏈接的功能,具有把社會、旅游、生態環境各個層面有機地聯系起來的形成循環經濟有序運行的職責。為了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我市旅游部門采取了哪些有效的調控措施?
傅強:2013年以來,全市旅游業發展保持了穩定增長的良好勢頭。2014年接待境內外游客3005.65萬人次,同比增長8.72%,旅游總收入153.29億元,增長13.19%。這主要得益于四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市委、市政府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精品旅游景區建設的實施意見》,通過召開全市精品旅游景區建設現場會、設立市級旅游發展專項資金等舉措,明確了全市精品旅游景區的發展目標、建設重點和保障措施,著力打造全市旅游產業循環經濟新典型。第二,以深化“秦嶺美麗鄉村”創建為抓手,將創建與新型城鎮化、移民搬遷等項目整合,培育和推出了一批有特色、有亮點的旅游村,各創建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旅游配套、特色產業和管理服務明顯增強,并對通過市政府驗收的首批16個“秦嶺美麗鄉村”進行了表彰命名和獎勵,探索出旅游產業發展新模式。第三,立足發展空間,強化“大旅游”理念,注重“吃、住、行、游、購、娛”傳統要素的協調發展,推動“商、養、學、閑、情、奇”新要素的拓展,進一步加大與醫療、保健、美容、養生、養老、會議、展覽、祈福、培訓、勞動等非旅游行業的結合,推進旅游業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擴大延伸性經濟消費,帶動相關產業鏈發展。第四,創新了節慶營銷活動模式,發布了《美麗中國走起來》主題歌曲,發放了《商洛旅游護照》,實施了“商洛人免費游商洛”“商洛五大精品景區優惠游”惠民活動和“秦嶺美麗鄉村”旅游季活動,旅游節慶宣傳效應有效發揮,提高了商洛旅游知名度,“秦嶺最美是商洛”榮獲“影響世界的中國文化旅游口號”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