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高 鴻)近年來,丹鳳縣鐵峪鋪鎮化廟村積極發揮婦女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作用,文化元素滲透到村莊的每一片山水,完成了從文化“塑形”到文化“鑄魂”的嬗變,巾幗力量點燃了鄉村“文化焰火”。
化廟村探索出以“小團隊”帶動“大集體”、以“小協商”促進“大治理”、以“小規矩”演繹“大文明”、以“小積分”激發“大活力”的鄉村振興模式,針對留守婦女居多的現狀,以巾幗力量作為文化振興的主角,動員婦女加入村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眾多群眾性文藝組織,不斷激發出農村文化建設活力,努力提高村民生活品質。人們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為全村配置文化娛樂器材設施,培育鄉土文藝人才,組建文藝團隊,挖掘地方特色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廣場舞、扭秧歌、鑼鼓樂器和山歌演唱表演等隨地可看,逢年過節文化下鄉送戲進村,文化藝術生發新民風。
巾幗力量成為鄉規民約、家風家訓的宣傳者、踐行者和遵守者,她們以無限的文化魅力發揮普遍的精神影響力,使鄉村風氣得到徹底凈化。在化廟村,封建迷信和婚喪嫁娶中存在的陳規陋習,在科學文明力量的沖擊感化中發生轉變。街坊鄰里在日常生活中不分你我,互幫互敬、助人為樂蔚然成風。鄉村振興使現代文明之風吹進亙古閉塞的山村,文化的美與力在這里真正發揮了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整個鄉村從“風景美”邁向“風尚美”,提升和煥發了鄉村文明的新高度和新氣象。
在接受文化感染熏陶的基礎上,創造性的文化思想和行為也開始形成氣候,巾幗力量持續發力,把外來文化與地方特色文化相結合,點燃起新的“文化焰火”。化廟村視村民為文化守望的核心主體,積極發揮文明實踐站、屋場會、農家書屋、非遺保護、書畫展覽館等眾多文化平臺的作用,讓農民在“產業旺、文化興”中站在“主角”位置,從接受城市“送文化”到自己“種文化”,再到自己“創文化”。現在,村里已經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環境,許多有號召力的“文化骨干”“新鄉賢”、有行動力的“農創客”、有文化技能的“土專家”、懂文化善經營的“新農人”堅定扎根鄉村,許多文藝新節目的創作和演出如舞蹈、歌曲等,都有了自己鮮明的地域特色,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書寫了一幅幅富裕新篇章、文明新氣象的美麗畫卷,成為生發持久文化活力的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