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唐 娟

村民拿到龍嘴村綠東夢牧業驢場的分紅款,臉上笑開了花。 (本報通訊員 劉阿楠 攝)

脫貧戶嚴書軍在家門口的綠東夢牧業驢場負責飼養驢,每月有固定的收入。 (本報通訊員 劉阿楠 攝)
“錢雖然不多,但既有分紅又有結余,能看到家門口的黑毛驢養殖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這是最開心的事。”近日,丹鳳縣寺坪鎮龍嘴村村民郭軍禮、江兵有、彭小印、彭勝利、趙家富等300多名村民每人都領到了280元的集體經濟分紅款,大家開心地說:“村民變‘股民’,不僅盤活了村集體經濟,還鼓起了我們的錢袋子。”
龍嘴村黨支部書記林虎林說:“近年來,得益于政府的優惠政策,得益于村民的共同的努力,我們龍嘴村已從一個交通閉塞的傳統農耕村莊,蛻變為產業興旺的現代化新農村。”
產業旺則百業興。近年來,龍嘴村成功養殖黑毛驢的模式為全縣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丹鳳縣因地制宜、深挖潛力,采取“四結合”模式,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著力打造肉驢養殖產業體系,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全縣畜牧養殖產業高質量發展。
丹鳳縣堅持把“集中養殖+農戶分散養殖”相結合,探索出“小規模、大群體”發展的新路子。近年來,縣上在各鎮辦采取基地集中養殖和各村貧困戶散養相結合的辦法帶動貧困戶脫貧,引導無養殖條件的貧困戶參與集中養殖,有養殖條件的貧困戶參與分散養殖,引導養殖戶由傳統散養向設施精養有序轉變,輻射帶動肉驢產業擴群增量、快速發展。貧困戶通過集中代養,每年每頭驢可增收2500元。參與散養的貧困戶,每年每頭驢可增收3500元。每年通過養驢,可帶動全縣842戶貧困戶、1426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養驢逐漸成為老百姓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縣上堅持把“環境整治+基礎設施提升”相結合,借助環境綜合整治,從治理環境和改善基礎設施入手,對花瓶子鎮趙灣村、蘇河村,鐵峪鋪鎮寺底鋪村,龍駒街道辦雙槽村,寺坪鎮龍嘴村街巷進行硬化、綠化,實施項目“三通一平”,配套建設了肉驢改良綜合服務中心,投資建設了堆肥中心、肉驢放養場等。目前,關中驢、德州驢、烏頭驢累計存欄量2000多頭。據估算,2000頭驢每年可消化秸稈300萬公斤,為當地貧困戶創造40萬元效益。同時,通過對養殖產生的牲畜糞便集中堆肥,從根本上解決了養殖戶院內臟亂差現象。
縣上堅持把“政府服務+產業提質升級”相結合,持續用政策激發活力,逐步形成“有主導產業支撐、有穩定收入來源、有持續增收渠道”的格局。縣上加大對養殖戶的技術服務,不斷優化基礎設施建設,肉驢產業已成為群眾持續增收、發家致富新的增長點,已形成互利共贏、良性循環的發展新格局。
縣上堅持把“招商引資+產業鏈延伸發展”相結合,今年招商引資總投資1.5億元、規劃建設占地600畝的基地,分二期建設。一期采用“農戶+合作社+基地”方式,建設現代標準化黑毛驢養殖基地,存欄量達2萬頭,在養殖大棚頂部進行光伏發電,同時建設游客互聯網認領飼養體驗區、驢文化展示館、牧草種植區、主題餐飲(民宿)區、驢皮手工加工阿膠及阿膠糕工藝展示體驗館;二期將開發五香驢肉、阿膠驢肉、壇子肉、阿膠驢肉制品以及小包裝的驢肉休閑食品等10多個品種40多個系列,實現肉驢全產業鏈開發格局,提升肉驢附加值。目前,已建成10個百頭肉驢養殖基地,存欄肉驢3500頭,已完成一條驢肉加工生產線建設。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一頭連著群眾的錢袋子,一頭連著鄉村振興新動能。丹鳳縣將統籌產業發展、鄉村建設、生態環境、基層治理等工作,著力發揮規模效應,竭力將畜牧業養殖做大做強,帶動更多的群眾在家門口創業增收,不斷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全面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