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謝 非

李愛鋒的妻子(右)在拍短視頻

李愛鋒(左一)和技術員在冷庫查看香菇品質
9月29日,沿著國道344洛南段一路向東,記者來到洛南縣的東大門高耀鎮。在夾灘移民小區旁,一座座大棚在陽光下十分耀眼,這便是由商洛煜曄高峰農業產業開發有限公司發展的食用菌產業園,也是目前高耀鎮最大的一個食用菌產業園。
該食用菌產業園作為當地政府的招商引資項目,于2020年3月開始建設,經過5個月的緊張施工后,一個占地40多畝、有40座現代化大棚的食用菌產業就投入生產。在產業園里,我們見到了基地的負責人李愛鋒。說起產業園的落地建設緣由,李愛鋒講得頭頭是道,而就在2年前,他還是個對農業一竅不通的門外漢。
打牢基礎 追求高標準
2020年初,一次偶然機會,做工程項目的李愛鋒跟朋友來到高耀鎮,尋找轉型發展的商機。當時,恰逢高耀鎮急于尋找合適的招商引資項目。在高耀鎮領導三顧茅廬后,李愛鋒和朋友決定在高耀鎮建設產業園。
高耀鎮地處陜西、河南兩省交界,與其相鄰的盧氏縣食用菌產業發展迅速,技術成熟,有銷路、有市場,加之高耀鎮群眾有種植香菇的傳統,李愛鋒和朋友最終選擇在高耀鎮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雙方意向達成后,高耀鎮爭取產業資金200萬元,李愛鋒和朋友投資600萬元,共同在高耀鎮建起了年種植香菇80萬袋的食用菌產業園。
“我們的大棚采用的最新的四層膜技術,四層不同材質的塑膠膜,通過升降,可以精準掌控棚內溫度,實現全年不間斷種植。雖然建設成本高了,但菇的質量和產量也高了,前期的投入是值得的。”李愛鋒說。
基礎設施建好后,生產環節又難住了幾位門外漢。由于市場需求量大,當地群眾多年的傳統種植辦法顯然不能適應需求。于是,李愛鋒采用最笨卻是最有效的辦法:分批把高耀鎮的村民拉到河南的食用菌大公司學習,讓群眾接觸最新最先進的種植方法,回來后就按照最高標準執行。
“那會兒真的是下了狠心,拉了100多名工人分成3批去學習,我們管吃住,讓他們在那邊學。前后用了3個月時間,讓我們的工人掌握了基本技術。”李愛鋒說。
在整個種植環節,李愛鋒還經常請來河南的技術員進行指導,現場解決問題,確保第一年的香菇生長順利。正是有了干好一番事業的決心,李愛鋒前期做的這些準備工作沒有白費。當年,其他鎮的香菇產業沒盈利甚至虧本的時候,李愛鋒發展的香菇產業居然賺了10多萬元。
嚴格把控 追求高收益
為了把香菇種植成功,李愛鋒和幾個合作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在產業園的發展上。在度過了小心謹慎的第一批菌棒種植后,李愛鋒找到了信心,后面的香菇種植就越來越順利。
最初,工人們都把菌棒上每一個冒出來的香菇當成寶貝,沒有疏果的概念,結果導致所有的香菇質量都一般。李愛鋒去河南、湖北等香菇產業基地參觀學習后,對方新的種植理念徹底改變了他。回來后,他大膽讓工人控制住每個菌棒上的香菇數量,并把菌棒底部的香菇一律去掉,保證菌棒上部的香菇營養供給。經過一番技術改進,香菇質量上了一個大臺階,客商也源源不斷上門尋找合作。
“農業還是靠天吃飯,雖然大棚能降低天氣的影響,但是還是要預防大風、暴雨之類的天氣。”李愛鋒說,“比如半夜突然下雨,聽到工棚的房頂噼啪作響,我就得趕緊翻身起床,去大棚把塑料膜放下來,香菇淋雨就會發黑,影響價格。”
在產業園的冷庫里,在七八種對應的標簽下,成筐的香菇已經按品相分類擺好。“這只是初步按照大小分類,而后再細分成十幾種等級,最高的能賣到9.5元一斤,最低的級別只能賣2元多一斤。”李愛鋒拿起一個飽滿的花菇說。
說起銷路,李愛鋒最感謝的是妻子。在整個產業園建設過程中,李愛鋒的妻子會發一些短視頻,誰知一位廣州的客商就聯系她,希望訂購一車香菇。對方看過香菇的照片后,立刻就把貨款轉了過來,于是,第一筆大單就這樣糊里糊涂地談成了。
正是因為有了嚴格的分類,李愛鋒的香菇品質高,利潤得到了保障。如今,李愛鋒的客戶遍布廣東、福建、四川等地,每次的出貨量都在5000多公斤。“主要還是因為我們的香菇品質好,貨真價實,這樣才能把生意做長久。”
除了賣自己的香菇,李愛鋒還收購附近村民的香菇,并且每次收購價總比外地來的商販高一點,不僅帶動了附近村民增收,也提高了種植戶的積極性。為此,他還買了一臺小冷藏車,專門上門收購村民的香菇。
“為了維持香菇品質,冷藏是必須的,以前村民用三輪車把香菇拉到產業園等我們收購,這個過程中香菇的品質就下降了很多,因為我們主動上門收購,不讓村民多跑路,也讓他們能多賣一點錢。”李愛鋒說。
補齊短板 延長產業鏈
在解決了香菇種植環節的技術難題后,李愛鋒下一步準備解決菌棒問題。由于一開始他們依賴從別的廠家購買現成的菌袋,致使目前產業發展受到限制。
“這幾天正是菌棒上架的時候,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原來那家生產菌棒的企業貨源不足,我們沒有菌棒可用,這就白白耽誤了時間。”李愛鋒略顯著急。
于是,李愛鋒打算自己建菌棒生產線,一來解決產業園的需求,二來可以輻射帶動周邊村子的種植戶持續發展產業。為此,李愛鋒專程去河南靈寶等地考察,參觀了目前先進的全自動無菌制袋生產線,一旦該生產線建成,將實現從拌料、裝袋、滅菌、接種、刺孔、培養各個環節的自動化生產,大大降低爛袋的概率。目前,他已經聯系廠家,將根據產業園的地形進行設計,預計在明年年初,菌袋生產線將建成投產。
當下,整個食用菌產業園以賣鮮菇為主,周轉快、利潤高,但是如果要打造高端產品,就必須有干香菇做禮盒。為了烘干香菇,李愛鋒投資240萬元建起了烘烤車間,依然是遵循了他一貫以來的高標準,采購了自動控溫的烤爐,隨后還將再購進兩臺,可實現年烘烤鮮菇360噸。在烘烤車間實現烘烤、分揀、包裝一條龍。下一步,李愛鋒計劃在園區對面建起電商直播中心,發揮線上賣貨的優勢,進一步拓寬香菇銷路。
帶動群眾 共同奔小康
如今,家住夾灘移民搬遷小區的居民黃東梅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分揀香菇,她上班一小時可以掙6元錢,干得多掙得多。因為業務熟練,黃東梅每月算上加班費可以賺2000元左右。
黃東梅剛搬到移民搬遷安置點時,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也不能出門務工,待在家又沒有掙錢門路,整天憂心忡忡。而現在,移民安置小區旁建起了食用菌產業園,黃東梅每天早早地就到產業園上班,既可以掙工資,還能照管老人小孩,生活忙碌而愜意。黃東梅說:“在家門口就能有穩定的收入,又能兼顧家庭,這樣的工作是一份幸福的職業。”
自從有了食用菌產業園,每天村里來務工的少則二三十人,多則五六十人。鎮上有了龍頭企業,村民也有了增收渠道。據統計,僅在2021年,由產業園付的工資就達120多萬元。
高耀鎮黨委書記劉衛平表示,目前,食用菌產業園帶動群眾的模式有三種:一是移民搬遷戶每年的分紅;二是通過務工帶動群眾增收,僅此一項可以實現月收入1800元至2000元不等;三是依托食用菌產業園開展產業培訓,使所有的移民搬遷戶和有意愿發展產業的群眾實現人人掌握技術,為產業致富提供技術支持。接下來,鎮上將使用全縣統一農產品商標,方便推廣銷售,持續助農增收。
高耀鎮持續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不僅盤活了當地的資源,也為產業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