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軍 陳濤
9月30日,多日的陰雨天氣轉晴后,天空格外湛藍。沿著新修的通村柏油路,一路前行,進入到商南縣富水鎮龍窩村,公路邊一塊塊狝猴桃園映入眼簾,灰白色的水泥樁整齊排列,黑色的滴灌管線橫架在水泥柱間,一棵棵狝猴桃樹苗竄出1米多高,攀爬在水泥樁上,沿著柱與柱間的鐵絲匍匐向前,嫩綠的莖蔓洋溢著生機。
路兩旁低緩的山坡上,一片片茶園順山依勢,沐浴著陽光的茶樹苗長勢喜人。
如沿途所見,在富水鎮,從龍窩村到油坊嶺村,再到赤地、王家樓、桑樹等村,茶葉、狝猴桃產業正蓬勃發展,呈快速崛起之勢。
2016年以來,商南縣富水鎮堅持把發展農業特色產業作為追趕超越、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突破口,結合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創建,采取政府扶持、企業參與、“三變”改革得力措施,聚力發展,打造出遠近聞名的特色農業產業“新高地”。
政府扶持——強化支撐
產業興旺是脫貧的硬支撐,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源,也是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基石。
立足這樣的戰略認識,從2016年開始,商南縣富水鎮按照全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總體規劃,著眼實現“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目標,結合鎮情實際,利用資源優勢,確定把茶葉、狝猴桃作為該鎮的兩大主導產業,加大政策扶持,推進產業規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
依據商南縣農業部門的指導,富水鎮按照“科學規劃、集中連片、生態優先、示范引領”和“山上茶,山下果”的思路,把產業基地建設與脫貧攻堅、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特色小鎮、觀光農業、精品景區建設等有機結合,精心規劃布局。其中,茶產業方面,以無性系茶園建設為重點,主要布局在油坊嶺、龍窩、赤地、桑樹等村,并與商南縣城關街道辦的茶產業村集中連片,形成一個萬畝無性系茶葉新基地。
發展中,該鎮積極落實商南縣出臺的加快特色產業發展、茶葉產業轉型升級、支持狝猴桃產業發展、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產業扶持政策,整合上級財政涉農資金、金融扶貧政策、到戶產業扶持資金等,有效破解發展資金短缺難題。
同步,加速產業配套設施建設。利用卡內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省專項扶貧資金、彩票公益金、水土保持以獎代補等項目,最大限度配建產業路、灌溉渠等設施。過去,從龍窩村到油坊嶺村,再到赤地、馬家溝等村,盡管有部分通水泥路,但路面窄、覆蓋面有限。去年以來,縣、鎮傾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為這一區域高標準規劃建設產業路。如今,這些村之間的主干道已全部建成瀝青路,并畫上了道路標識、標線,交通便捷了,產業發展之路也就暢通了。
截至目前,為扶持茶葉、狝猴桃發展,富水鎮在4個村新建產業路28.2公里,為1.2萬畝產業基地建起了灌溉設施。
此外,商南縣人社、農業、扶貧等部門,協同部分企業積極在富水鎮開展狝猴桃、無性系茶葉種植等實用技術培訓,傾斜投放返鄉農民工創業貸款,促使群眾有能力參與特色產業發展。
企業參與——引領帶動
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中堅力量,在資金、資源、人才、市場、品牌建設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富水鎮采取優化投資環境、用好財政補助資金等措施,著力引進企業、專業合作社,發揮其優勢,集中連片建基地、規模發展建園區,帶動狝猴桃、茶葉產業快速發展。
油坊嶺村是富水鎮乃至商南縣特色產業發展的后起之秀。2016年開始,這個村引進了商南縣茶葉聯營、煦坤實業、佳億德果業3家企業,大力發展茶葉、狝猴桃兩大產業。目前,油坊嶺村已發展黃茶、白茶、龍井43等高端茶葉基地6000畝,發展狝猴桃2300畝。
“發展這兩大產業,帶動農戶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油坊嶺村黨支部書記吳承魁介紹,“最近我們正在將4000畝土地流轉回來,再交給村上的公司,由他們與龍頭企業簽訂協議,讓企業經營,盈利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還能進一步壯大產業。”
“領銜”富水鎮茶產業發展的茶葉聯營公司成立于1985年,是一家集茶葉種植、生產加工、銷售和文化傳播于一體的省級農業產業化企業。近年來,該企業引進龍井43、安吉白茶、黃金芽等國內優質品種,在富水鎮油坊嶺村連片發展茶產業基地。
該公司擁有現代化茶葉加工生產線一條,建成有高標準的茶葉儲藏室。同時,該公司還主動適應市場,精心設計出多種簡約時尚產品包裝,在商州、西安等地開辦多處茶葉專營店,實現了與消費者的接軌。與茶葉聯營公司并肩發展的煦坤實業公司,在富水鎮油坊嶺和臨近的城關街道辦十里鋪村積極發展規模連片無性系茶葉外,還計劃在油坊嶺村建設一處高標準茶葉加工產業園。
不難看到,如今,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競相發揮優勢,正成為富水鎮特色產業發展的主力軍。依托企業和合作社的帶動,目前,富水鎮的茶產業(含無性系茶園)基地達1.75萬畝,可采摘茶園1.1萬畝;狝猴桃基地已發展到0.94萬畝。
“三變”改革——激發活力
產業要做大做強,做成有影響力的品牌產業,過去的小打小鬧、傳統的一家一戶生產顯然已不合時宜。體制機制的創新迫在眉睫。
富水鎮將體制機制創新作為提升特色產業效益的動力源,以“三變”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為抓手,向改革要出路、向創新要空間,不斷激活產業發展活力。
2016年開始,該鎮積極借鑒外地經驗,大力推行“三變”改革。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基地”等模式,建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找準產業項目與貧困戶增收的結合點,引導鼓勵貧困戶通過流轉土地、基地務工、配股分紅等方式,參與到產業發展中。
富水鎮龍窩村依托優越的土壤、氣溫條件,落實優惠政策,引進了河南省西峽縣一家企業入駐,2016年11月開始發展狝猴桃,目前已建設產業基地262畝。據企業負責人袁江華介紹,該企業目前已吸納20戶貧困戶入股,去年給貧困戶分紅1.2萬元,今年前9個月,僅務工費就發放15萬元;他們栽植的狝猴桃樹苗2019年將掛果,之后還將建設冷庫、生產線,加工狝猴桃果汁、果干、果酒等,經濟輻射帶動效益更強。
在龍窩村,除了這家企業外,該村成立的伏龍果蔬專業合作社也參與發展狝猴桃產業,目前建設基地200多畝。村主任湯繼濤告訴筆者,在狝猴桃產業發展中,涉及土地流轉的有320戶,通過流轉土地、資金入股、務工等帶動400戶農戶增收,對全村112戶貧困戶實現了全覆蓋,戶均年增收3000元。
筆者采訪中得知,目前,富水鎮的“三變”改革破除了產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的體制束縛,激活了產業發展的一池春水,實現了企業合作社盈利、貧困戶增收、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鎮域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的多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