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代緒剛)今年以來,商南縣精準制定就業幫扶措施,千方百計拓寬就業渠道,加強就業創業支持,著力促進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穩定就業。
按照“一戶一策”的思路,針對普通勞動力、技能勞動力和弱勞動力等不同類型,逐戶準確掌握搬遷戶生產生活狀況,分類制定幫扶措施,建立貧困勞動力信息臺賬和就業崗位信息庫,便于人崗精準對接,提供就業幫扶。對3000人以上的大型安置點設立移民技術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站,開展專項幫扶。
充分挖掘各類社會資源,構建政府引導、社會幫扶、專業中介、自主就業相結合的就業幫扶體系。加強與江蘇等發達地區勞務協作,積極組織企業在大型安置點舉辦招聘會,送崗位到點到人;在安置點或所在村(社區)建立勞務合作組織,在務工人員集中的東部發達地區建立勞務輸出服務工作站,開展勞務協作對接與服務,集中組織、帶領搬遷勞動力外出務工,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實現高質量轉移就業。充分發揮工程項目、合作社、各類企業吸納就業作用,政府投資工程項目、以工代賑項目、社會服務管理項目,要安排不低于30%的崗位安置搬遷勞動力就業。引導縣內企業優先吸納搬遷勞動力就業,國有企業在同等條件下提供給貧困勞動力的就業崗位數量不低于當年新增崗位總數的10%,引導國企“合力團”機制建設的產業扶貧項目提供給搬遷勞動力的崗位,不低于項目用工總數的30%。加大公益專崗開發力度,做好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三無”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就業安置工作。集中安置點特設公益崗在數量配置方面,人口100~499人的,1個;500~999人的,2個;1000~1999人的,3個;2000人以上的,每800人1個。每人每月一般給予300元至600元的公益性崗位補貼。鼓勵條件充足的村(社區)用集體經濟收益適度開發公益性崗位,確保每個有勞動能力的搬遷戶家庭至少有1人就地就近穩定就業。
同時,加強就業創業支持。持續開展“扶志扶智”活動,推廣“訂單式”“委托式”培訓,重點提升搬遷勞動力實用技術和職業技能水平,培育滿足市場需求的新型職業農民,加大后續就業服務力度,確保2020年貧困勞動力培訓合格后6個月內就業率達到50%。抓住溧商協作機遇,借助溧水等發達地區先進人才、技術資源和資本來商創辦勞動密集型企業。大力發展新型社區工廠,800人以上、3000人以下的安置點至少建設1家社區工廠;800人以下的,至少建設1個扶貧車間或扶貧作坊。加大產業基地和帶貧主體培育,將安置點周邊符合條件的企業認定為就業扶貧基地或勞動力培訓基地,吸納更多搬遷勞動力就業。鼓勵搬遷群眾自主創業,支持農民工、大學生、退役軍人、致富能人等各類人員返鄉創業,投資創辦市場經營實體,在場地、融資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以創業帶動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