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長安大學駐商南縣青山鎮第一書記蘆楷鈞
編者按為全面展現我市廣大駐村干部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先進事跡和典型經驗,弘揚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形成的可貴精神和優良作風,進一步激勵全市廣大黨員干部扎根基層、甘于奉獻,勇于實踐、敢于創新,鼓足干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力以赴提升脫貧質量,市委組織部聯合市級媒體,開設“駐村干部風采錄”專欄,敬請讀者朋友關注。
在我市全面打贏脫貧攻堅的戰役中,有著這樣一群人,他們扎根在基層第一線,把工作當作“家事”,把群眾當作“家人”,把對群眾的赤子之心轉化成為群眾造福的實際行動,他們是駐村扶貧第一書記。蘆楷鈞是長安大學后勤管理處節能辦公室主任,2018年3月任青山鎮花園村第一書記,他就是這群人中的一個縮影。
人心齊,泰山移,統一思想是關鍵,抓好基層黨建是一項重要的職責。針對花園村黨員活動還不經常的問題,他在摸清村情民意之后,認真思考,共同謀劃,很快在產業鏈上建立黨小組,把黨員和致富能人聚集在了產業鏈上,黨員協助包抓貧困戶發展產業,既激發了農村老黨員積極參與村上工作的熱情,又增加了扶貧戶的幫扶力度。同時,他也發現部分群眾缺乏勤勞致富進取心,缺乏脫貧致富勇氣,他總結了個人工作感悟和身邊的先進典型事例,撰寫了題為“人要有點精神的宣講稿”。進行了扶志宣講,“等,等不來真正的富裕;要,要不來一生的幸福;靠,靠山山會塌、靠樹樹會倒”。想不到這些話,這些具體的事例還真觸動了群眾,有的村民說,來咱村的楷鈞,肚子里還有點道道嘞!
花園村經濟基礎薄弱,農業產業結構單一,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為了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村民收入,他組織村里的黨員干部帶頭成立專業合作社,把一家一戶的耕地集約起來發展產業,與此同時,充分發揮學校和村子的橋梁紐帶作用,努力尋找校地聯動和脫貧產業的結合點,結合花園村村情實際,構建了產業扶貧和農產品進高校的消費扶貧新模式,發展茶葉、狝猴桃、大棚菜等特色產業840畝,輻射帶動300多農戶。這些舉措讓全村群眾干有目標,增收有盼頭,在全村父老鄉親們的齊心努力下,花園村于2018年底成功脫貧摘帽,并被商南縣委縣政府授予“脫貧先鋒村”稱號。
看到村里發生的巨大變化,他心里感到十分欣慰。由于長期駐村,回家次數屈指可數,雙方的父母又都在外地,妻子從懷孕到臨盆前都是一個人。在家里“小男子漢”出生的當天,由于村里緊急突發險情,他錯過了孩子出生的瞬間,當他趕回家時,已經是第二天的凌晨。在臨產后的第三天,懷著對妻子的愧疚、對兒子的眷戀,他又奔赴到了扶貧一線上去。談起家庭,他表示深感愧疚,他也想家,也想做一個稱職的丈夫和父親,但他不后悔,因為他收獲了花園村這個大家庭。華燈初上,花園村村部廣場跳起了歡快的廣場舞,家家戶戶炊煙裊裊,歡聲笑語,走在村頭巷尾,一聲聲“小蘆書記來了”,更是讓他倍感欣慰。
與偉大時代同行,實乃人生幸事。這是他兩年工作的感慨。兩年的駐村工作讓他對人民群眾4個字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只有心懷敬畏,多了解群眾的真實想法,才能把工作干到大家的心坎上。他表示:未來將繼續拿出滾石上山的韌勁兒、爬坡過坎的干勁兒,與干部群眾一道并肩奮戰,向花園村父老鄉親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無愧于這個時代的囑托。(市委組織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