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非 黨率航
5月末,記者來到商南縣十里坪鎮李家灣村,只見翠峰疊嶂,山水相依,這里是商南縣偏遠的貧困山村,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讓這里的群眾有了脫貧致富產業——茶葉。
十里坪鎮是深度貧困鎮,13個村全部是貧困村,其中9個是深度貧困村,貧困人口占全鎮人口的一半,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我們鎮主要是地理環境較差,離縣城108公里,山大溝深、人稀地薄,基礎設施方面投資比較少,外出務工人員較多。常住人口多屬于老幼婦弱,所以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都比較滯后。”鎮長殷書寧說。
為了拔掉“窮根”,當地政府因地制宜,發展了茶葉、蔬菜、食用菌、土蜂蜜等產業。在李家灣村,雨山茶葉專業合作社、三合豐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為發展產業、帶動群眾增收的“火車頭”。目前,李家灣村種植茶葉2000畝,成為十里坪鎮的茶葉專業村。
合作社帶動
雨山茶葉專業合作社的茶園位于李家灣村海拔800米到1000米的余家山上。茶園里,工人們正埋頭采摘。
“我是李家灣人,采茶的工人有桑河的、李家灣的、十里坪的,一天就有六七十人。”采茶工葉勝琴邊干邊說。
采茶工陳玉琴介紹:“我每天早上四五點來,一天采七八斤茶葉。這里是按斤付費,每天能掙百十塊錢。”在這里,高山茶產業是最適合各村以及群眾自行發展的產業,因為這個產業用工量大,解決了本村的剩余勞動力務工問題。
等到竹筐裝滿時,工人將鮮葉送至余家山腳下的雨山茶廠。在那里,工人們將鮮葉攤晾開來,準備加工成干茶。要讓鮮茶葉發生脫胎換骨的改變,要經歷分選、攤晾、殺青、揉捻、炒制等工序。
“咱們這兒一天加工干茶200多公斤。”合作社理事長田風保說,“近幾年,余家山的山頭上多了一些茶樹品種,雨山茶也逐漸改變單一綠茶的產品結構,先后增加了紅茶、白茶、黃茶等產品。”
新產品的出現,提高了茶園產量,帶動村民增收明顯。往年入秋前,茶園進行修剪,很多葉子就剪掉了。現在,按照一芽一葉的標準采出來,制成紅茶一斤可以賣五六百元錢,把往年浪費掉的葉子變成了收入。
產業路修通
從高空中俯瞰茶山,灰白的水泥路猶如絲帶在山間飛舞,與層層茶樹相映成趣。這是為了方便茶園管理和采茶而修建的全長近5公里的“產業路”。從2016年到2019年,通過政府投資、蘇陜協作項目解決修路資金,拓寬修整通往山上的道路,極大地改善了李家灣村茶園的面貌。
以前勞動工具都是肩挑背扛運上來,現在農用車、摩托車都能開到地頭,管理、采摘就更方便了。“以前我們一天采茶能掙100多元,現在交通方便了,車把我們送到上梁子,節省了時間,我們可以多賺些。”采茶工李家娥笑著說。
村民田風保回憶道:“修路之前,山頂上的茶樹施肥、管理跟不上,茶葉基本上沒人去采。如今,山上的道路硬化了,給茶園采摘、施肥、除草帶來了便利,茶園的管理水平提高,效益也增加了。”
多渠道受益
新建一畝茶園要投入茶苗和管理成本,到了第三年才可見到效益。這樣的投入對貧困山區群眾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村委會副主任田良介紹,目前新栽的品種全部是無性系良種茶苗,成本比較高,頭3年每年投入在1萬元左右。李家灣村采用合作社建園的方式來消除群眾后顧之憂。由合作社統一征地建園,統一管理,統一銷售。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入園務工、年終分紅等途徑受益。在非農忙時節,還可以外出打工增加收入。
從單一綠茶品種到綠茶、紅茶、白茶等多個品種;從傳統的人工制茶到標準化工廠生產。在雨山茶葉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李家灣村茶產業實現了產業升級。到2019年底,全村建檔立卡的94戶貧困戶已有92戶脫貧。如今,李家灣村的青山變成了“金山”,茶葉也成為帶領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搖錢樹”“黃金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