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軍 周鵬程
“全縣工業規上企業由23家增加到37家,產值過億元企業由2家增加到36家,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107.04億元,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31.59億元,分別是‘十二五’末的1.36倍和1.25倍;主要工業品產銷率達93.1%……”這一串串數字呈現的是商南縣“十三五”末工業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
商南縣第十八次黨代會以來,深入實施“工業強縣”戰略,著力從五個方面下功夫,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筑牢縣域經濟穩增長“基石”。
堅持高端規劃,科學完善產業布局。商南縣按照“一心三帶五協同”規劃布局,編制了《商南縣裝備制造產業園建設規劃》等多個規劃,制定了《中國制造2025商南實施方案》和生物醫藥等六大重點產業行動計劃,明確了“傳統制造產業創新化、新興制造產業規模化、生產型制造產業服務化”三大目標,全縣工業經濟呈現出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發展方式加快轉變、運行質量不斷提高、整體實力明顯增強的態勢。其中,新材料產業方面,積極推進釩、鐵、鎂、鈦及非金屬系列產品開發利用,實施了硅科技產業園、丹南礦業園等產業基地,引進了宏昌建材、中釩昌盛等新材料科技企業,推進新材料產業發展;裝備制造產業方面,實施了泰科泵閥智能閥門產品升級換代技術改造、新能源汽車配套產業園等項目,積極發揮虎之翼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示范作用,帶動神州實業、環球科技等智能電子產業發展,助推萬達汽車配件等智能制造產業發展,夯實了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基礎。
推進園區建設,持續提升承載能力。該縣縣域工業集中區按照“一區多園”布局思路,編制完善了《工業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啟動了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創建,按照“工業園區化、企業現代化、產業聚集化”的思路,累計投入12.5億元資金,精心打造出中小企業孵化園、返鄉創業科技產業園等多個“園中園”,完成了工業大道、富園路、沐河路等主次道路建設,為工業經濟集聚和集約發展創造了條件。通過項目招商、企業招商、叩門招商等方式,引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作用強、市場前景好的大企業、大項目入駐;工業集中區企業由建設初期的13戶增至101戶,工業總產值比重占全縣50%以上,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板塊。
夯實包抓責任,穩步推進項目建設。商南縣堅持把工業項目建設作為工業增長的核心抓手,嚴格落實“五個一”包抓機制,通過實施專班推進、巡回指導督促、建立問題清單、遠程審批服務等舉措精準破解難題,強力推進工業項目建設。工業項目建設已形成梯次推進、投資規模持續擴大、項目結構不斷優化的良好態勢。
狠抓納規入統,加快增強發展后勁。按照“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型產業”的思路,制定了《商南縣“五上”企業培育計劃三年行動方案》,采取分類培育、梯次推進、重點扶植等方式不斷壯大市場主體,助推中小企業發展。對19戶擬納規工業企業、27戶擬納限企業逐一明確了包抓領導、責任部門和時限要求,確保企業應納盡納、應統盡統。建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扶持計劃,支持東正化工等5戶中小示范企業轉型升級,推動虎之翼等3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動中劍等30戶企業與高校建立博士工作站,加快企業轉型升級。
強化對企服務,著力優化營商環境。該縣全面實行“多證合一”,推行窗口現場申辦、電腦外網申辦、手機微信申辦等辦照方式,企業開辦環節數壓縮為3個、辦理時間壓縮為1.5個工作日,促進了市場主體發展。優化審批服務,完善全省政務服務事項統一管理平臺,建成行政審批服務平臺和效能監察平臺,實現了流程時限、提供資料、收費標準的公開統一,做到“一門辦理”“一網通辦”。開展銀企“雙走進”活動,成立了商洛市融資擔保公司商南分公司和中小企業互助協會,制定了《商南縣企業轉貸互助基金管理暫行辦法》,設立了工業發展基金、企業紓困基金和企業轉貸互助基金,協調金融機構為100余戶工業企業發放貸款10.26億元,有效解決了企業融資難題。強化政企溝通,實行企業派駐聯絡員制度,定期召開政銀企座談會和企業家座談會,全力協調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問題;建立舉報投訴機制,在政務服務網、縣政務服務大廳設立營商環境投訴平臺、曝光專欄,暢通營商環境投訴舉報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