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銘
“村里有錢了,基礎條件大大改善了,我們帶領大家脫貧的信心也更足了。”近日,筆者去山陽縣城關街道辦和平村采訪,村黨支部書記李小鵬高興地說。今年以來,該村探索“黨支部+‘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貧困戶”和專業合作社經營模式發展村集體經濟,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促進增產增效、帶民脫貧致富的突破點和著力點,千方百計尋項目,謀發展。如今,日趨壯大的村集體經濟,不僅有力帶動了群眾脫貧致富,也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主動謀劃精選項目
村集體經濟的強與弱,直接關系著群眾生活水平,關系著扶貧工作成效,也關系著村黨支部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對此,和平村兩委班子有著切身體會。
和平村位于縣城東北10公里,全村694戶2711人,貧困人口245戶922人,是城關街辦5個貧困村之一。山大溝深、居住分散,土地貧瘠,村里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長年外出務工掙錢,老弱病殘留守家中。
面對村情實際,該村兩委班子強化主動發展意識,確立“健全一個具有發展活力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培育一個帶動集體經濟發展的經營主體,培植一個可持續增收的集體經濟項目,健全一套規范集體經濟健康發展的管理辦法”的發展思路,明確用活政策爭項目、用好資金穩基礎、做好主業謀壯大、多元發力帶民富的發展路徑,推動村集體發展。
如何尋找發展突破口,關鍵在科學選擇項目上。村兩委搶抓機遇,對新型低碳燃料—生物質燃料加工項目進行專門研究后決定,建立現代新型環保能源生物質煤炭加工廠,發展村集體經濟。
科學管理規范運作
項目確定之后,在城關街道辦、省文物保護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村上多方籌資80余萬元,以500元/年/畝的價格流轉土地6畝,從今年5月份起,工程建設人員晝夜施工,僅用3個月時間,占地2畝的新型低碳燃料——生物質煤炭加工廠一期項目建成投產,實現了村集體經濟收入零的突破。
截至目前,生物質煤炭加工廠一期項目加工廠已生產新型低碳燃料500噸,產值60余萬元,安置8名貧困勞動力在廠務工;占地4畝的二期擴建工程正在緊張有序施工,計劃在12月底將正式投入運營。預計從2019起,村集體每年將增收50余萬元,可帶動60余戶農戶實現長期穩定增收。
選好項目是基礎,科學管理是關鍵。為了保證村集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村兩委班子先后3次前往河南鞏義、山東濟南等地學習經驗,成立集體所有制企業——山陽縣鼎盛鴻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走公司化運作模式。同時,制定《山陽縣鼎盛鴻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資金使用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企業40%的收入用于維護運營和村公益事業建設,60%用于農戶分紅。建立村級集體經濟臺賬,定期核查,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監督制度,真正做到嚴管嚴用,公開透明。村委會還決定,從2019年起每年從企業收益中拿出20萬元,作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基金,以實現滾動持續發展。
招商引資壯大產業
建好生物質煤炭加工廠的同時,該村依托在外人脈資源,大力發展“回歸經濟”,積極招商引資,吸引和鼓勵在外人員回鄉創業,眼下回鄉創業人員投資超百萬元的生豬養殖場、千畝中藥材種植基地、農家樂等正在有序建設。
目前,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日趨完善,村主干道高標準建成,組組通水泥路,主干道安上了路燈,總投資130萬元的安全飲水工程完工,村級黨群服務中心建成,文化廣場建成投用,移動寬帶進村入組。未來,還將打造集休閑、觀光、體驗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精品“后花園”。圍繞農業規模經營,產業結構調整,全村豬苓、五味子、連翹、黃芩等中藥材種植面積擴大至1000余畝,正籌劃成立山陽縣意諾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苗木花卉面積發展至近300畝;新發展養羊大戶3戶、林下養雞戶6戶……看到家鄉的變化,在外務工的村民紛紛回家翻修房子,計劃返鄉發展。
村集體經濟的壯大,實現了“輸血”向“造血”的轉變,從“無錢辦事”到“有錢辦事”的新跨越,群眾發展的勁頭也更足了。